瀘州首批兩例治愈患者出院。 鐘欣 攝

  “我?guī)е掀藕⒆尤チ肃l(xiāng)下,和老家的不少親戚都聚過,萬一他們因為我而無辜被感染,我承受不起。”胡先生主動把回瀘州的生活軌跡、接觸的人,一五一十告訴了醫(yī)生和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我把每個和我們接觸過的人都詳詳細細過了一遍,生怕有所疏漏。”

  胡先生和妻子的病房相鄰。兩人每天視頻、微信、電話聊天,互相鼓勵,互相開導(dǎo)。得知和他們接觸過的人,目前仍未發(fā)現(xiàn)有感染者,兩人喜極而泣,久久不能平靜。“心情就像過山車一樣,從擔心、激動,再到安靜和坦然,心理的煎熬遠比身體的疾病難受。”

  “我癥狀不算重,起初腰酸背痛,第二三天開始流淚、流鼻涕,一旦有點變化,我都會及時告訴醫(yī)生。”張女士說,開始看到很多來自武漢的消息,自己也頹廢、絕望過。隨著病情一天天好轉(zhuǎn),癥狀也不那么重了,她才漸漸地心寬了,人也輕松了。

  隔離病房里,最辛苦的是醫(yī)護人員,早上6點,全副武裝的醫(yī)護人員進來測體溫、做相關(guān)檢查,一兩個小時后又來一次,緊接著查房、問診,他們穿梭在各個病房間,發(fā)藥、輸液、護理……

  “今天有什么不舒服,生活上有哪些要求,想吃什么了?冷不冷?”每天吃完早餐后,張女士和胡先生都會收到這樣的噓寒問暖。只要他們有需要,隔離病房的醫(yī)護人員都盡量滿足。

  前幾天,天氣有些冷,醫(yī)院統(tǒng)一添置了棉被。“加上一床,暖了身體,暖進了心。”醫(yī)院的照顧無微不至,張女士還得到了一條秋褲。“太感動了,這些都準備了。”

  張女士和胡先生的癥狀很快緩解,出院前已經(jīng)有6天不發(fā)燒。“自我感覺徹底好了,但我們都聽醫(yī)生的。”讓他們感動的,不僅是精湛的醫(yī)療技術(shù),還有醫(yī)護人員精心的照顧,一日三餐準時送到病房,煎餃、牛奶、雞蛋、牛肉燉蘿卜、排骨燒芋頭、雞湯、青菜雞蛋湯……每一份都是用心準備的。

  “我們看不到他們的臉,只能看著他們離開的背影,卻能感受到他們的微笑和溫暖的心,如果不是親身經(jīng)歷,是無法感受他們的艱辛和不易。他們太忙了,有時候我們來不及說一聲謝謝,他們已經(jīng)到了下一個病房……”

  治愈出院,張女士最想見的是兩歲多的小兒子。“老公電話里說,兒子天天晚上睡覺找媽媽,半夜經(jīng)常哭醒。”張女士也惦記兒子。她被隔離治療時,不知道何時出院,更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和兒子在一起。醫(yī)生經(jīng)常安慰她,她的病情不重,出院后很快就會見到家人。

  “每次聽到這樣的話,都增加了我的信心。”張女士說,雖然出院了,但她依然要嚴格執(zhí)行14天的隔離,徹底阻斷病源后,才回歸正常生活。“暫時不回武漢,在老家陪陪孩子,陪陪父母。”這次的經(jīng)歷,讓她倍加感覺到親情的珍貴。

  出院的胡先生,雖然用口罩把臉遮得嚴嚴實實的,但他雙眼紅腫。踏上回家的專車,他忍不住回頭看向醫(yī)院,他的妻子還在隔離病房。妻子也有幾天沒發(fā)燒了,胡先生說,可能也快回家了吧,如果今天能一起回去,該有多好啊。胡先生的愿望,希望很快能實現(xiàn)。(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