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存量使用效率 農業和工業領域是重點

  “四川節水潛力在哪里?”1月20日,首次省級節約用水工作聯席會議上,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直指主題:“千河之省”也受區域性、季節性和工程性缺水困擾。以沱江流域為例,其水資源只有全省的4%,卻承載了全省25%的人口和30%的GDP。節水,才能確保供水安全、增強抗旱能力。

  怎樣對癥施藥?聯席會上提及最多的,是確保提高存量的使用效率。重點,則在農業和工業領域。

  “最具節水潛力的是農業。”省農水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農業用水常年占我省用水總量的六成左右,而全省灌溉用水實際使用效率只有48%。

  我省農業節水路徑鎖定在推廣節水灌溉、調整種植結構。

  省水利廳規劃,今年將加快都江堰人民渠二處灌區等5個灌區的節水改造行動。預計今后3年,每年可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0萬畝,到2022年全省灌溉用水實際使用率將提高至49%。

  調整種植結構,全省農業主產區將進行水資源排查,削減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推廣與當地水資源、光熱條件相符合的耐旱作物和抗旱技術。

  工業節水改造也將是重頭戲。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開始,我省將加快工業節水改造提升,推動高耗水行業增效,逐步推動工業企業更新設備、改善管理。采取多種措施,鼓勵引導企業收集雨水、回用中水和利用再生水。“全省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要保持逐年下降趨勢。”

  劃定取用水“紅線”用水總量力求“低增長”

  《四川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325億立方米以內,較2019年增幅不超過10%。這稱得上“低增長”。

  如何實現“低增長”?“提高存量使用效率后,就要管控增量。”省水利廳節水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將執行地方用水定額管理制度,落實節水評價制度、取水管理制度,把水資源作為建設項目前期評估剛性約束條件。

  明確各地取用水的“紅線”。1月初,省政府批復,省水利廳正式公布沱江等川內12條主要江河流域水資源分配機制,宣布今年起將以縣(市、區)為單位核定用水總量、強度指標。“就是要給各地提個醒,有多大鍋,下多少米。”前述負責人表示,這樣可逐步引導各地產業布局與自身水資源稟賦更相適應,實現“以水定城、以水定產”。

  建立覆蓋各行業、各領域的節水標準定額體系,逐個推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實現節水要素“一票否決制”。“劃定‘紅線’是大框架,具體到項目則要從細節入手。”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把住取水許可審核關。我省已正式啟動取水設施整改行動,邊查邊改,預計年底前將完成全省城鎮、江河湖泊和水庫主要取水設施摸排與問題反饋,杜絕擅自取水、水資源濫采等行為。“該退出的就退出,該整改的就整改。要實現科學、規范和有序取水。”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