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黃敏 記者 魏馮)3月9日,古藺縣石屏鎮石屏村2組的村民王秋林,在一個小地名為“月亮巖”的地方忙著翻土、打窩,為今年的春耕生產做準備。放眼望去,這一片土地均由一級級石塊壘成梯田樣式,層層延伸,煥發著生機。

  這是農戶們2年前不敢想象的。這片土地曾經多被荒廢,無人耕種,一度是四川土壤生態修復的難點問題。

 航拍古藺縣石屏鎮,放眼望去,這一片土地均由一級級石塊壘成梯田樣式,層層延伸,煥發著生機。邱敏 攝 航拍古藺縣石屏鎮,放眼望去,這一片土地均由一級級石塊壘成梯田樣式,層層延伸,煥發著生機。邱敏 攝

  環保治理,“終結”無人問津的磺渣土地

  上世紀50年代,古藺縣石屏鎮就開始開采硫鐵礦,土法煉磺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磺廠成為古藺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石屏鎮也曾撐起古藺財政收入“半邊天”,也為四川經濟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

  但由于受冶煉工藝落后、生產方式粗放和政策調控等影響,磺廠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逐漸在經濟發展的浪潮中湮滅。近50年遺留下來的硫磺礦渣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發展,該區域亟待進行土壤生態修復。

  而一直以來,土壤生態修復也因技術水平不高、治理難度大、資金需求量大、耗時長,成為國內土壤生態修復的難點問題。

  為了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 2012年11月,針對石屏煉磺區土壤環境問題,四川省環保廳選定石屏扎山村(小地名:苗兒壩)歷史遺留礦區58.53畝地作為全省首個土壤生態修復試點,實施土壤環境修復治理工程,該工程共投入約430萬元,于2014年正式完工,檢測結果顯示治理后土壤理化和肥力指標均優于治理前,這片58.53畝地廢棄地重煥生機。

  具備一定的試點經驗后,瀘州市先后出臺《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瀘州市工作方案》《瀘州市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等文件,將古藺縣石屏磺廠等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壤污染治理修復等重點工程納入《瀘州市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邀請國家和省級專家實地踏勘,優化技術路線,將土壤污染治理修復與精準扶貧緊密結合,積極向上爭取國家和省級專項資金,拓寬治理修復試點范圍,分期分類推進實施,扎實開展省級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試點區建設。

  近年來,瀘州市、縣環保部門結合石屏煉磺區實際和生態扶貧理念,圍繞產業改土,通過小并大、坡改梯、彎改直,硬化護坡、修筑田坎,完善灌溉系統和田間道,改善耕作條件,同時通過磺渣封閉隔離封閉、土壤鈍化改良和地力培肥技術,阻斷污染源,土壤結構得以改善,同時也大幅度提高了農產品產量,增加了群眾收入。從2015年至今,在前期工程實踐的基礎上,瀘州市環保部門指導古藺縣開展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不斷總結和推廣土壤治理修復試點適用技術,已累計治理磺區土壤近10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