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

  省社科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郭曉鳴:

  疫情影響下,省內企業用工存在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企業用工難,找不到合適的工人;另一方面是農民工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為了幫助企業復工復產,政府深度介入,但在這一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考慮。

  一是供需錯位。企業需要的工人和政府點對點招工,目前沒有實現很好的吻合。雖然有些企業有了人,但復工復產的質量和效率還是受到一定影響。尋找工人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市場化過程,但是疫情下,企業用工需要政府介入,而政府介入容易出現供需錯位問題,工人進去了也可能被退回去。

  二是穩定性不夠。受疫情影響,當前不少企業面臨原料漲價、市場萎縮等問題,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工人工資水平,工人跳槽可能性增大,屆時企業又會出現用工難現象。這就要求各地要把政府出臺的補貼落實。

  記者手記

  人的流向變化值得觀察

  “娃兒上網課要手機”“我之前打工的地方還沒復工”“今年想在家門口打工”……采訪中,記者聽到不少沒出省務工的農民工這樣說。

  疫情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著務工方式和思路,雖然可能只是暫時的,但這種變化和趨勢可能對區域性人才結構和就業形勢產生一定影響。

  人社部農民工工作司3月7日發布的信息顯示,目前返崗復工的農民工達到7800萬人,占今年春節返鄉的60%。

  四川作為勞務輸出大省,省內企業“招工難”問題早已存在。省社會科學院發布的《四川藍皮書:四川社會發展報告(2019)》指出,參與調查的353家企業中,缺工的有269家。招工難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求職者對薪酬、就業環境期望過高;二是符合崗位要求的應聘者減少,即人崗不適應。

  疫情下,省內企業面臨的用工結構性矛盾有所緩解。疫情過后,人的流向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值得觀察和思考。

  疫情是考驗,也可能是機遇,能否抓住復工復產這一窗口期,把有資金、技術和情懷的農民工或人才留下來,也是一道值得好好解答的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