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連日來,我省各地多措并舉,推動全產業鏈全行業整體復工復產。在復工復產過程中,企業遇到了哪些困難?區域經濟發展面臨什么挑戰?各級黨委政府出臺了什么政策,成效如何?本報記者走進企業,直擊項目現場,追蹤行業難點,見證全省各地迎難而上,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謀劃努力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積極作為。今日起,本報推出“川報調查·復工復產破難題”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3月14日上午,兩輛貼有“四川農民工返崗春風行動專用車”標簽的大巴車先后駛入南充市順慶區蘆溪鎮和金臺鎮,送128名農民工赴市內企業面試。這些農民工中,蘆溪鎮的唐秀英和丈夫在廣東廣州打工多年,今年準備留在南充工作。

  四川是勞務輸出大省。疫情之下,我省推動復工復產,如何解決“人”的問題?

  □本報記者 燕巧 樊邦平 王博爾 蒲南溪 鄭志浩 秦勇 文莎

  變化

  省內工人好招了 用工結構性矛盾出現緩解跡象

  3月10日,廣元至平武高速實現全線14個標段全面復工。“為了全線復工,5000多名工人里,有2000多名外省工人換成了省內工人。”北新路橋集團廣平高速項目總承包部綜合辦公室主管黃輝說。

  廣平高速是廣元市在建的最大單體項目,用工最高峰時有8000人左右,平時大約五分之三的工人來自湖北、湖南、福建、甘肅、重慶等地。受疫情影響,外省工人返崗出現困難。“復工一個多月,廣平高速共從外省點對點接回600多人。”黃輝對記者說,省外工人回來不了,就用省內工人。

  通過勞務公司、當地政府幫忙招聘,工地每天有200多名新工人進場。黃輝覺得“換工人”很順利。

  惠鵬是廣平高速第5標段的項目經理。該標段一共320多名工人,以前絕大部分來自湖北和重慶,現在光是從省內廣元、巴中、自貢和達州等地新招的工人就有170人。

  作為勞務輸出大省,高技能人才短缺、一般技能人才供應相對過剩是省內企業面臨的用工結構性問題。受疫情影響,當前縣區企業這類矛盾出現緩解跡象。

  “以前我們最缺二保焊工,拿錢都找不到,常年缺100人,但今年在省內已經招了60人左右,情況比往年好。”劍閣縣四川馳恒專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負責人岳桂明說。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儀隴縣農民工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李前明,“一部分人選擇在家門口就業,儀隴經開區目前用工缺口比往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