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套三住九人 滯留群友相互鼓勁

  同李先生一樣,他組建的這個滯留群內,每天都滾動著各種消息:武漢的各類新聞鏈接、詢問核酸檢測的地點、志愿者招募的情形;大家也在群里加油鼓勁兒:“湖北同胞加油,我們一起風雨同舟”、“我們這邊盒飯質量挺好的。

  在足不出戶的這段日子,這個群成了這些意外留在了武漢的外地人們的精神家園。他們在這里聊醫護人員的辛勞,也聊每天的盒飯;他們有時吐槽物價,也有群友寬慰“家里食物都有,樓層矮也可以從窗戶上吊上來”。

  因為“封城”,李先生一家五口住在姐姐家里。雖然生活上存在不便,但一家人都在積極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對于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李先生表示,“這倒不是很擔心。因為我們一直居家,盡量不出去。從‘封城’到現在,孩子跟父母基本上就沒出去過。”

  “主要是人多,三室一廳的房里面住九個人。”李先生說。雖然和正常生活狀態下截然不同,但“每天都盼著解封”的李先生仍在竭力保障兩家人的日常飲食。

  “剛開始到超市里面買菜,不限制(每戶出來的)人數。大概‘封城’一個多星期以后,一家只能派一個人出去,三天允許出一次。我家一般是姐姐或姐夫去買菜,我做飯。到2月15號的時候就不允許(出門)了,只能通過小區里的物業群買菜。”李先生說。

  李先生說,在滯留期間,他曾收到社區的免費白蘿卜。在超市購物時,也能買到10元一袋的愛心菜,“土豆、白蘿卜、胡蘿卜等等,兩三斤一袋。我們差不多一周出去采購一次,每次帶回一包愛心菜。”

 滯漢期間的李先生 圖據受訪者 滯漢期間的李先生 圖據受訪者

  最讓李先生夫婦操心的,是自己1歲零8個月的小兒子。剛到武漢兩三天,兒子就患了感冒,這讓全家頗為忐忑,他開始大量查閱兒童感冒的應對方法。一位在四川開兒科診所的醫生朋友告訴他,“小孩子到陌生的環境都會有一點(不適)。建議吃清淡點,吃點小兒感冒顆粒。如果嗓子發炎,吃消炎藥。”

  吃了感冒顆粒,孩子好了一點,三四天后痊愈,全家人心頭的一塊沉石落地。然而,又遇到新的問題。

  “來武漢時,我們帶了2桶奶粉,后來不夠了。有時候這邊奶粉也買不到,就吃點米湯之類的東西。”平時,兒子每天大約需要10勺奶粉。滯留期間,“有時候一天吃三四勺,有時候只是早上吃、晚上不吃。”孩子餓了,便會哭鬧。

  所幸2月底,情況有了好轉,“以前我在四川的母嬰店里充了值。快遞可以通的時候,就收到了四川那家店寄的六七聽奶粉。”

  除此之外,讀初一的大女兒的學業,也是問題。“她天天關在(姐姐)家,天天想回去上課。現在都是網課嘛,下午的課在四川的電視上才能看到,這邊看不了。”

  好在辦法總比困難多。每逢網課,女兒就跟同學視頻:由同學用手機拍攝,女兒則通過同學的手機觀看。當然,“她說看不清楚,手機屏幕多小哇”,“后來就換iPad,比手機好一點。”

  看到希望:“直接到了時間就可以走”

  而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武漢正逐漸恢復“生活氣息”,逐步解封的通知開始傳來。3月24日,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通告。通告指出:從3月25日零時起,武漢市以外地區解除離鄂通道管控,有序恢復對外交通,離鄂人員憑湖北健康碼“綠碼”安全有序流動。

  同時,從3月25日零時起,在做好健康管理、落實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對持有湖北健康碼“綠碼”的外出務工人員,經核酸檢測合格后,采取“點對點、一站式”的辦法集中精準輸送,確保安全有序返崗。從4月8日零時起,武漢市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復對外交通,離漢人員憑湖北健康碼“綠碼”安全有序流動。

  得到消息后,滯留群內歡欣鼓舞。“定了定了!4月8號!”“通告來了!”“直接走嗎?”“要不要申請?”“終于可以回去了!”……歸心似箭,大家都盼著能順利返程。

  3月28日晚,紅星新聞致電武漢市人民政府市長專線12345,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從4月8日零時起,武漢市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屆時,憑借身份證、微信公眾號“武漢戰疫”的健康綠碼,“不用提前申請,直接到了時間就可以走。”

  經歷了兩個多月的“封城”后,像李先生一樣期盼復工復產的人員,終于看到了曙光。他們都在醞釀著重整旗鼓,希望盡快將疫情帶來的損失彌補回來。

  紅星新聞記者 王春 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