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任鴻)3月30日15時,西昌市瀘山發生森林火災,直接威脅馬道街道辦事處和西昌城區安全。火災發生后,省州縣先后組織2000余人開展撲救。不幸的是,3月31日凌晨,在趕往火場路上,風向忽變,寧南縣18名專業撲火隊隊員以及當地一名向導被大火包圍,最終遇難。

  風向為何突變?這樣的情況能否避免?記者專訪了原國家森防指專家組成員、森林與草原防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王高潮。

  問:森林火災可不可以不撲救?

  王高潮:我們提倡“有火就打”,盡量減少森林資源的損失。因為森林資源被破壞影響的是整個生態環境,引起氣候變化、水土流失等。特別是在川西地區,山很高、土層很薄,植被要恢復起來很難,長出小樹甚至都要十年時間。因此,森林火災防滅工作十分重要。

  但我們講的“有火就打”并不是說打火的時候直接往前沖。森林火災撲救危險系數高,要講究戰術,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開展撲救工作。一方面是提倡“打早打小打了”;另一方面提倡,要多用間接滅火的方式展開。

  問:風向為何會突變?

  王高潮:川西地區,三四月份都是旱季,風干物燥。涼山地處四川盆地向云貴高原過渡地區,這里山很高、溝很深,容易起大風且風向本來就多變。

  而在森林火災發生之后,燃燒物產生的熱空氣上升后,冷熱空氣對流,極易“擾亂”風向,再加上復雜的地形變化,風向很容易突變。

  問:風向突變帶來的危險可否避免?

  王高潮:一般來講,我們提倡夜間打火,從凌晨五六點開始打到第二天十點前結束。因為夜間打火風要小一些,同時,地上濕度大,利于撲火。但夜間打火也有其危險性,這時候,指揮員的經驗就很重要了。

  比如溝谷地形,原則上要隨著火的尾部和兩翼來打,不可在上風向的區域打。在打火的過程中,要留好退路,比如在樹林比較少的地方燒出一個安全區,作為緊急避險的地方。同時,觀察哨特別重要,比如發現遠處五六百米外已經形成了樹冠火,就應該撤離避險,而不是繼續前進。

  總之,一方面從戰術訓練部署上來盡量減少風向突變帶來的危險。另一方面,撲救川西高山林區森林火災,要堅持直接滅火與間接滅火相結合,復雜地形和氣象條件多變地區更要以間接滅火為主,才能有效撲滅森林火災,確保撲救人員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