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境:疫情期間滯銷、價格腰斬
秦巴老農飼養有種兔1200只,年出欄商品兔3萬余只。“去年活兔批發價9元以上,下半年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價格上漲,最高賣到14元。”張化超說,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餐飲歇業、活禽宰殺叫停、交通管制,兔子賣不出去,存欄積壓,“原本一個籠舍關3只兔子,不得已關6只。”
不只是賣不出去,更讓張化超揪心的是“只吃不長”。
“商品兔生長周期約為70天,長到5斤左右后吃很多、長得慢,‘料肉比’極高。”張化超告訴記者,疫情期間積壓了7000多只兔子,平均每天吃掉3000多元飼料。因為交通管制,飼料運不進來,“擔心飼料不夠,兔子只喂了七八分飽,有些已經長肥的兔子也餓瘦了。”張化超說,即便這樣,不僅年前賬上的14萬元資金部投入購買飼料,還欠下10多萬元。
臻豐公司遭遇的情況類似。3月初,何倫海為清空積壓長舒一口氣。“雖然6元多一斤,但低價走量,至少不得繼續虧損了嘛。”何海倫直言,一個多月時間吃掉30多萬元的飼料,虧損20萬元。
何倫海的高興不是沒有理由。他算了一筆賬:一只兔子長到5斤要吃17至19斤飼料,每斤1.4元,加上電費、人工等成本,成本超過30元,“之后只吃不長,就是無底洞,哪怕2元一斤也要賣。”
彼時,何倫海也坦言:“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商販通常會優先考慮老客戶和大客戶,對于小養殖戶而言,依舊很困難。”
20多天前,位于通川區安云鄉的康健家庭農場,農場主李雪林正在為販售發愁。“盡管政府部門發放了通行證,但疫情期間餐飲沒開門,只能通過零售方式售賣。一天賣幾只、十來只。”李雪林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