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袁城霖)3月30日,達州秦巴老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化超正在為第二天批發1000余只兔子做準備,“估計價格還是6元。”盡管批發價幾乎腰斬,但秦巴老農在疫情期間積壓的商品兔仍然尚未全部清空。

  記者調查發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肉兔普遍滯銷,價格下滑許多。

  近年來,我國肉兔產業持續走高,且四川是全國肉兔生產第一大省。隨著疫情形勢向好,養殖戶如何盡可能挽回損失,未來如何企穩行遠?

  背景:肉兔養殖蓬勃發展

  近年來,我省肉兔養殖戶增多,養殖規模逐步擴大。在一些欠發達地區,飼養肉兔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以達州市通川區北山鎮洞灘村為例。2017年,該村引進肉兔養殖產業,并帶動貧困戶養殖。“給每戶發放一對種兔,每對種兔每年能繁殖8次,每次繁殖4至5只。商品兔70天左右出欄。”洞灘村第一書記王攀介紹,采取“公司+村集體+貧困戶”的模式,目前全村有養殖大戶4戶、農戶30余戶,年出欄商品兔8萬多只,帶動村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村集體經濟年增收3萬多元。

  洞灘村8組村民徐光六,2017年通過扶貧小額信貸和無息借貸村集體資金共3萬多元,修建籠舍養殖肉兔,年出欄2000余只,純利潤6000元以上。

  規模擴大的同時,養殖亦更加規范化、自動化。達州市臻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早前養殖規模為1000余只種兔,2017年搬遷新址,投資200多萬元,修建了3200平方米的自動化場房。“全封閉式,可人工控制籠舍光照、空氣量,以控制兔子發情、產子,同時還修建了尿糞傳送帶。目前有種兔2000只,年出欄商品兔8萬余只。”其負責人何倫海說。

  養殖的上下游也逐漸成鏈。部分企業自建飼料加工廠。研究發現,發酵肉兔尿糞是生產高檔獼猴桃、柑和葡萄等水果的優良有機肥。秦巴老農每月產兔糞30多噸,除供給自家種植的1000多畝柑橘外,還以50元/噸的價格販售給周邊的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