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西昌瀘山景區,有一座著名的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它是我國的第一個民族博物館,也是世界上唯一反映奴隸社會形態的專題博物館。

  3月30日,西昌市經久鄉馬鞍村發生森林火災,山火蔓延瀘山風景區,逼近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和光福寺等多處文物博物館單位,文物安全受到威脅。最危險時,火線離博物館圍墻只有80余米。

  館內收藏彝族文物4000多件,其中256件國家珍貴文物,一件宋代的漆皮甲可謂是鎮館之寶。山火威脅,是先撤人還是先轉移文物?4000件文物及有關資料,該先帶走哪些?近日,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館長鄧海春向記者講述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文物“保衛戰”。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館長鄧海春接受采訪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館長鄧海春接受采訪

  中國首個民族博物館差點毀于山火

  館長急得3天只睡了不到10小時

  據西昌發布消息,4月2日12時01分,四川西昌市經久鄉森林火災取得重大戰果,明火已全部撲滅,轉入清煙點、守余火、嚴防死灰復燃階段。

  鄧海春是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館長。看到明火被撲滅的消息,鄧海春總算松了一口氣,山火蔓延的三天里,他總共睡了不到10小時,“守護好這些文物交到下一代手中,這是我們的使命。”

  這座位于瀘山半山腰的博物館不僅是中國第一個民族博物館、世界唯一反映奴隸社會形態的專題博物館,有4000余件館藏文物及有關資料,對人類學和民族學的研究有較高的參考價值。用鄧海春的話來說,“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是彝族人的精神家園。”自博物館1985年建成開放以來,接待了數十萬中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