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

  一方面爭取將蛙類納入水生動物管理,另一方面給青蛙養殖戶一定轉型期

  不久前的一個信息,讓等待中的蛙農們看到了希望——在3月5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張顯良表示,蛙類中的牛蛙和美國青蛙兩個引進種可以養殖食用,但對黑斑蛙等本地青蛙卻仍然沒有明確說法。

  記者采訪的另一位業內專家介紹,按照目前政策,如果青蛙要繼續養殖,需要從“三有動物”的名錄中剔出來,然后再放進《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或《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按照水生動物管理,這個過程花費時間會比較長。還有專家建議,蛙類管理可借鑒大鯢管理辦法,野生資源由林草部門管理,禁止捕食,人工馴養由農業部門管理,規范馴養技術。即便最終禁售禁養,也希望對青蛙等特種動物養殖戶的轉型給予一定期限,讓他們把存量慢慢消化掉。“一刀切”不僅會使許多人蒙受經濟損失,大量養殖動物如果放到野外,也有可能出現生物入侵和疾病傳播的風險。

  4月8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將13個品種的特種畜禽列入“可食用或養殖”名單,其中就有“三有動物”中的馴鹿。

  這一信息給盧平等蛙農增添了一絲信心。“說明沒有對‘三有動物’‘一刀切’,不知道會不會出水產名錄,希望能把青蛙納入進去。”

  據了解,省林草局此前已向省農業農村廳發函,商請協調農業農村部將蛙類(黑斑蛙、棘胸蛙等)品種納入水生動物名錄,并表示將積極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匯報爭取。

  “不管蛙類在今年之內能否獲準養殖,都必須看到,如果產業化程度不夠,即使能夠養殖也存在隨時被禁危機。”江西省特種水產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組專家簡少卿說,如果棘胸蛙和黑斑蛙良種選育在近3年內能獲得突破,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一危機,而這需要四川等養蛙大省的科研單位和企業的產學研步伐加快,開展橫向、縱向聯系合作,從種群、個體、細胞、基因等多水平加快完善蛙類水產種質資源保存體系,規范養殖技術,形成蛙類養殖產業的良性發展之路。

  另一方向的準備工作也在進行中。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下發《關于穩妥做好禁食野生動物后續工作的通知》明確了賠償、引導轉產等幫扶養殖戶的措施。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正在對全省野生動物人工繁育的情況進行再摸底調查。一位地方林草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一些養殖規模較大的市州、縣區已經著手制定解決方案,但蛙農最關心的補償方案問題,需要對現有的養殖狀況進行科學評估,平衡各類政策,協調各個部門,方案的出臺需要一定的周期。

  業內專家呼吁,不管是調整目錄,還是引導轉產、給予補償,政策都應該盡快明確,不要讓蛙農在等待中遭受更多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