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店
從空間服務到菜品
打造獨處體驗感
“店里的空間、服務、菜品等設置都有講究,注重打造‘獨處’的體驗感。過去更多迎合‘悅己’消費,如今疫情期間還能讓人覺得用餐更衛生安心。”“半米屋臺”的老板王珍珍說。
環視店內,只見全店擺放著25張餐桌,每張桌子都用擋板隔開。桌前有一扇竹簾,只有在上菜和摁亮桌面的服務小燈時,才會被掀起。
“服務也是保持了相對不打擾。”店內沒有菜單,可掃碼自助點餐和結賬。菜品的分量、價格,只相當于傳統火鍋店的三分之一。點上10個菜品,算下來大概為70至80元。相比傳統火鍋店鍋底就要好幾十元的價格,這樣的模式顯然更能滿足獨自用餐的食客。
“這幾天的生意逐步好起來了,即便是結伴來的客人,對于這種設置也很滿意,畢竟疫情期間,就餐空間還是相對獨立比較好。”王珍珍說。
成都新辭MOOD·清吧也是以“孤獨經濟”為賣點的酒吧。店內不設服務員、收銀員,實行“一對一”提前預約制,消費者可安靜享受“一人世界”。“就連服務溝通,也是一位顧客對應一個窗口,由工作人員采用寫字條的方式進行。”該店工作人員介紹。
在成都,專做“一人食”的餐飲店并不多,不過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將此類服務作為賣點。如“飯團匠”,專門開設了方便一個人吃飯的吧臺;壹小館·皇城老媽IFS國際金融店,設有20多張無對座單人位,專門提供給獨自用餐的食客。
思考
個性化消費業態
能否做成大生意
疫情之下,“孤獨經濟”能否成為盛行的一種消費業態?
“非典”之后,分餐進食的方式得到大力提倡,掀起一波新“食”尚。如呷哺呷哺就順利撬開單人火鍋市場,成為國內首家上市的火鍋品牌。
站在商家角度,王珍珍認為,只要有足夠資金、管理經驗及團隊,小店經濟模式完全可以在更大范圍復制。“消費者黏性強、租金低、人力成本低……這些都是優勢。”王珍珍表示,“一人食”消費者大多為有獨食需求的熟客,不太依賴過路生意,地段敏感性不高。自助掃碼點餐結賬、標準化火鍋底料及菜品,以及提前準備好顧客所需物品的服務模式,則節省了人力成本。
省火鍋協會執行會長嚴龍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對社交較為看重,此種針對單個消費群體的經濟業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是“小眾”。
“所謂‘孤獨經濟’,歸根結底是主流消費方式的補充或者分支,并且由于其自身個性化特點,規模做大并不容易。”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首席研究員湯繼強認為,首先要保持初心,堅持做好個性化,提供高品質、多層次、高性價比的服務,之后才能談做大的問題。“不能為了‘孤獨經濟’而發展‘孤獨經濟’,而是要順應消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