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抗震

  全面落實建筑物“三避讓三有”

  “在地震中,對群眾生命安全直接危害最大的是建筑物。”省地震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蘆山地震災后重建過程中,建筑物工程的抗震性成為首要考慮的問題。

  首先是修建地址要避開活動斷層。蘆山地震后,雅安市落實專項資金1330萬元,組織實施了雅安市地震活動斷層探測項目,開展境內地震活動斷裂探測和填圖工作,基本弄清龍門山、鮮水河、安寧河斷裂在雅安境內的空間分布,并對其活動性進行了科學評價;對農村災后重建集中安置區和民居聚集點進行活動斷裂帶精確定位,提出選址及避讓建議;開展地震小區劃工作,對部分城區和重點場鎮的地震設防參數進行復核。

  下一步,就是建筑物本身的抗震設計。“我們強調‘三避讓三有’原則。”省地震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蘆山縣在城鄉住房建設中,嚴格落實避開地震斷裂帶、避開地質災害點、避開泄洪通道,確保建筑物有地圈梁、有構造柱、有現澆,對災后重建農房實施“一戶一檔”管理。

  在整個雅安市,政府將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序,嚴格按照標準進行抗震設防;將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列入重點設防建筑范疇,均按照高于本地區烈度1檔的要求采取抗震設防措施。此外,雅安在全市范圍內針對農村民居推廣地震巨災保險。截至目前已有6.4萬余戶參與投保。

  地震預警

  在全省率先實現預警“村村通”

  去年12月底,蘆山縣地震災害風險綜合防范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當地“村村通”農村應急廣播系統與地震預警系統實現對接,在全縣各村設立了48個終端,實現秒級地震預警信息服務。

  “蘆山是全省第一個實現此類服務的縣。”省地震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要實現這一服務,除了在各村設立預警終端外,最重要的是能對地震實現有效監測。

  為彌補地震監測能力不足的薄弱環節,雅安市每年投入經費近300萬元,建成包括測震、形變、流體和電磁4大類學科、22個監測臺點、70個數字化測項的地震前兆中心和誘發地震臺網中心,建成19個測震臺站組成的共享測震臺網,以及布設76套烈度速報裝置的烈度速報網。

  此外,雅安還建立由近千名人員組成的群測群防網,為轄區內所有地震監測臺點制作并懸掛保護標識,明確觀測環境保護范圍;督促專用臺網業主,優化地震重點危險區臺站建設。

  在信息傳播環節,在雅安市,地震發生時間、震中、震級等信息可通過手機短信、微信微博、網站等形式自動對外推送;地震前兆觀測數據向公眾提供任意時段原始數據下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