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曹菲
培訓費、體檢費……又到一年春季招聘期,招聘信息鋪天蓋地,花式陷阱也層出不窮。作為求職心切的大學畢業生,如何冷靜對待各類招聘信息,避免入坑,或許是步入社會需要通過的第一課。
近日,四川自貿區法院法官針對一起“大學生應聘空少,被就業服務公司收取4萬元‘服務費’”的案件進行普法。法院認定就業服務公司的行為擾亂了正常就業秩序,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雙方簽訂的《就業服務合同》應屬無效。經雙方協商一致,就業服務公司同意當庭退還“服務費”38000元。
交了4萬元“服務費”
等待大半年仍沒能面試
2018年8月,剛從大學畢業的小楊懷揣著畢業證和夢想加入了應聘大軍。然而,在經歷了白天的奔波與夜晚的失落后,因專業、工作經歷等原因,他一直未能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
某日,小楊在網上瀏覽招聘信息時,被一則入職“空少”的信息所吸引。小楊隨即聯系了該招聘信息的發布者——某就業服務公司。該公司工作人員稱,根據小楊的學歷和就職意愿,可以通過“關系”將其介紹到航空公司從事空中安全員工作,不過需要收取服務費4萬元。
一想到只用4萬元就能換來一份體面、高收入的工作,小楊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想也沒想,便向親友借了4萬元,來到這家公司交費并簽訂了《就業服務合同書》。
簽約時,該公司承諾在3個月內安排初試、復試,終審后即可入職。然而,小楊進行了就業崗前培訓后,等待了大半年,也始終未能參加航空公司的面試選拔。
等待期間,小楊也開始懷疑招聘的真實性,要求公司退還服務費。然而,該公司稱確實幫助小楊聯系了工作,且錢已經在聯系工作中花掉了,無法退還。無奈之下,小楊一紙訴狀訴至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