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作為西部消費中心,目前正在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2019年,全市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78.4億元,全國排名第五,同比增長9.9%,占同期全省的37.1%;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5878元,同比增長8.9%,居民消費潛力巨大;第三產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4.4%,發放消費券的基本面和稟賦支撐較好。
今年4月14日,四川省商務廳印發《關于做好激發消費潛力穩定經濟增長的通知》,提出將鼓勵通過發放消費券、惠民券、消費抽獎等方式,開展商旅文融合的惠民促銷,激發居民消費欲望,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
實際上,成都的部分商家已經提前做了嘗試。整個4月,萬達廣場每天將發出400張50元面額的電子消費券,覆蓋所有參與活動的餐飲和服裝服飾商戶。盒馬鮮生也從4月8日起,每天通過APP發放線上五元奶券,每人每天可領一張,在購買鮮奶和酸奶時直接抵扣,該活動將持續發放100天。
“對于成都而言,經濟復蘇絕不僅僅只是短期內數字的激增,而是上下游鏈條的全面復蘇。”在成都市新經濟發展研究院咨詢顧問張紅姍看來,消費券如何分發、如何讓有限的扶持資金效用最大化,大有講究:
比如不能把重點全部放在非常基礎的生活用品等類別上,不必追求覆蓋所有業態,而是鎖定真正需要幫助的行業和企業,采取“一城一策”、“一業一策”,甚至向特定人群發放等策略。同時采取分批分量的發放方式,利用大數據研究消費券的后續效應,推進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以實現對經濟的持續性拉動,而非為了獲得短期立竿見影的救市效果。
成都的消費券效果如何?將在哪些部分體現出明顯的有效性?乘數效應會有多大?這些都需要有關部門、企業、商戶及消費者的共同努力,讓我們拭目以待。(文內圖片由成都市新經濟發展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