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悉,崖墓群墓葬自上而下共四層,按規格可以分為大中小三類,以中、小型墓葬為主。
大型墓葬多為帶狹長露天墓道前后雙室墓,主室兩側多存棺室,墓葬時代主要為東漢晚期至蜀漢時期;中型墓葬多為帶梯形墓道單室墓,部分主室兩側及后部存長方形龕,少數主室內存原巖石灶、井臺等附屬設置,墓葬時代主要為兩晉時期;小型墓葬多為帶短墓道單室墓,墓室狹小,部分墓葬一側存長方形原巖棺臺,多數墓葬未見葬具,墓葬時代多為東晉南朝時期。
龔揚民告訴記者,據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組合判斷,墓地時代從東漢晚期持續至東晉南朝,其中以兩晉墓葬為主。墓葬在墓群中有序分布,基無打破關系,且墓群中經常可見2至3座墓葬成組出現,該墓地應為同時被多個家庭使用的區域公共墓地。

據了解,這批墓葬豐富了四川地區東漢晚期至六朝時期墓葬考古材料,墓群出土隨葬器物為進一步構建和完善四川地區東漢晚期至六朝時期器物發展序列提供了豐富實物材料。墓葬中的精美雕刻為研究四川地區東漢兩晉時期社會生活、生產情況提供了直接的圖像資料。
另外,龔揚民表示,由于當時蜀地不生產玻璃器物,所以墓葬出土的玻璃耳珰等器物可能來自于楚地或者東南亞,這一發現為研究兩晉時期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寶貴線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