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傳聞稱,四川信托即將被接管,停止所有資金池業務,高管護照上交。四川信托很快澄清了這一消息,并表示已向有關部門舉報,將追究法律責任。
不過市場上仍有“四川信托多只信托計劃踩雷”、“疑似給部分機構違規輸血”等傳聞,四川信托與身陷泥沼的安信信托也存在股權關聯。從業績看,去年四川信托凈利潤下滑三成,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增加了三倍。
四川信托否認將被接管,知情人士稱“有問題但能自己解決”
針對日前市場上流傳的“四川信托即將被接管,資金池業務全部停止”等信息,四川信托5月11日發布公告稱,這是別有用心者捏造并散播的不實消息,嚴重詆毀公司聲譽。公司經營管理工作一切正常,各項業務均有序開展。
四川信托還表示,對于不實言論,公司已向有關部門舉報,并將根據其對公司造成的損害后果,追究其法律責任。
“辟謠了,但不完全是捕風捉影。”一位接近四川信托的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包括四川信托在內的多家信托公司多少出現一些問題,但都能自己解決。
市場上亦有消息稱,四川信托多只信托計劃踩雷,背后疑似給部分機構違規“輸血”,并質疑四川信托大股東宏達集團和安信信托的大股東上海國之杰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上海國之杰”),相互利用對方旗下的金融機構融資。對此,上述人士未予評論,僅表示四川信托確實有個項目和安信信托有關,且二者股權上有交叉。“四川信托風控還可以,比安信信托好很多。”該人士稱。
從股權關系上,據企查查,四川信托通過上海國正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有上海國之杰22.48%的股份,而上海國之杰是安信信托控股股東,持股比例為52.44%。
四川信托為上海國之杰提供融資的項目也有跡可循。四川信托官網顯示,“四川信托?博邦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自2017年4月開始分多期成立,總規模不高于30億元,資金用于受讓上海國之杰持有的安信信托股票的股票收益權,若有剩余可投資于債券逆回購、貨幣市場基金、銀行存款等受托人認可的其他用途。
但安信信托身陷泥沼,已波及四川信托。4月27日,安信信托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控股股東國之杰所持有的6.66億股股份被輪候凍結,申請方正是四川信托。5月初,安信信托因連續兩年虧損被“戴帽”(股票簡稱由“安信信托”變更為“*ST安信”);一個月前,上海銀保監局決定對安信信托采取審慎監管措施,包括暫停自主管理類資金信托業務,以及限制向股東上海國之杰分配紅利。
對“四川信托多只信托計劃踩雷”的消息,四川信托客服人員5月13日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項目都在正常運行和兌付。
去年凈利潤下滑三成,資產減值損失增三倍
從2016年業績就開始滑坡的四川信托,2019年凈利潤進一步下降了三成。
據四川信托財報,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23.23億元,同比增長4.07%;凈利潤為5.21億元,同比下滑29.59%。侵蝕公司凈利潤的“元兇”之一是大幅增加的資產減值損失,2019年四川信托計提資產減值損失6.6億元,較2018年的1.55億元增加了325%。
此外,截至2019年末,四川信托管理信托資產規模為2334.18億元,比2018年下降28%。自營資產規模98.91億元,分布在金融機構和房地產業的資產合計占約45%。公司自營資產不良率達22.21%,較年初的4.82%大幅上升。
在四川信托澄清被接管消息后,財新網發布的一則報道顯示,一位接近當地監管部門的知情人士透露,當地銀保監局已對四川信托進行“貼身監管”,監管人員每天去該公司現場上班。
有業內人士猜測稱,四川信托被監管派駐人員,或與公司股權結構有關。財報顯示,2019年末四川信托股東總數為10個,持有10%以上(含 10%)股份(或出資比例)的股東分別為四川宏達(集團)有限公司、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宏達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達32.04%、30.25%、22.16%。其中,四川宏達(集團)有限公司與四川宏達股份有限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同為劉滄龍。
一位大型信托公司人士對新京報記者分析稱,“貼身監管”的說法比較少見,而監管人員到公司現場上班一般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涉及該公司的風險項目處置;二是針對某件事進行較大規模的風險排查,比如“回頭看”等,一般持續一兩周進場檢查。記者此前曾了解到,去年監管多次針對房地產信托業務到信托公司現場檢查。
新京報記者 程維妙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