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全媒體記者 王一多
預期風險費、被凍結解凍費、保證金、重新評估費、測試費以及節假日急辦“辛苦費”……2019年8月至今年1月,前前后后36次,陳某以這些名目給“信貸業務員”蘇某共轉賬4.8萬元。然而,經過近半年的審批,5萬元貸款還是沒能辦下來。
貸款5萬 轉賬36次
今年1月27日,成都市公安局雙流區分局航空港派出所接到陳某的報警,稱他遭遇了詐騙。民警初查發現,去年8月,陳某籌劃投資一家餐館,資金缺口約5萬元。于是,陳某在某網上信貸平臺上注冊貸款。很快,他就接到了“信貸業務員”的電話。
隨后,雙方互加微信好友,“信貸業務員”詳細了解了陳某的貸款需求、目前從業和收入情況以及是否負債等。正是這些所謂的“資格審核”,讓陳某覺得這是貸款的固定“程序”,便沒有起疑心。
之后的4個多月,陳某先后按照對方的要求,通過微信轉賬的方式,向6個賬號轉賬36次,共計4.8萬元。
“反詐專班”鎖定嫌疑人
“這是典型的電信詐騙。”辦案民警告訴記者,由于電信詐騙案件犯罪嫌疑人“隱身”于通訊網絡中,相對于其他類型的案件更難鎖定其真實身份。為加強資金流和信息流研判,雙流公安組建了“反詐專班”,專門打擊此類犯罪。
接航空港派出所報送的案件信息后,“反詐專班”兵分三路,一路研判分析陳某轉賬后的資金流向,一路研判分析嫌疑人真實身份,一路開展其他偵查工作。最終,依托智慧公安大數據、多平臺綜合分析,在專業信息技術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民警發現蘇某、魏某、鄭某3人有重大作案嫌疑。
通過進一步偵查,警方發現3人藏匿于雅安市雨城區,雙流公安立即組織15名警力前往抓捕。
4月1日晚,“先行軍”率先到達雅安,通過縝密偵查,成功確定了嫌疑人的具體位置。4月2日,待“大部隊”趕到會合后,警方在兩個小區的出租房內分別抓獲蘇某、魏某和鄭某,現場查獲手機SIM卡18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