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

  作物減產 灌溉用水成本提高

  人畜用水吃緊,灌溉用水更成為局部地區一道難題。

  5月19日,眉山市仁壽縣騰贏量農業專合社負責人范琨的地里,前期栽種的玉米有的還沒有出苗,長起來的也干死了一片,他每天要多花2000元錢,從1公里外的龍水河調水。“6個提灌站滿負荷運行,能保障1500畝水稻的插播。”范琨說,調來的水要先保水稻,玉米只有看情況再說。

  仁壽縣農業農村局數據顯示,受旱情影響,全縣糧食作物播種緩慢,播種面積較去年同期減少約6萬畝。

  同一天,瀘州市古藺縣不少村民放棄了對玉米的大面積“解救”,以重點保證當地經濟作物高粱的灌溉。“全縣受災玉米救了三四成,高粱救了一半以上。”瀘州市古藺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陳曉東介紹,古藺部分受災鄉鎮動用幾乎所有的抽水機,以村集體為單位,3到5家一組從附近河流抽水,解決灌溉用水。

  在綿陽市安州區,34萬畝水稻、8.35萬畝玉米和7.72萬畝經濟作物受旱災影響。“如果旱災不能緩解,將導致3.26萬畝夏玉米不能播栽。”安州區農業農村局水利站站長吳敏表示。

  “受旱情影響,200畝芒果減產了30%。”在攀枝花,仁和區大龍潭鄉新街村的芒果種植大戶楊學斌很無奈,他正利用村上扶持修建的蓄水池儲水。

  廣元氣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廣元市大部縣區春夏連旱,尤以劍閣東南部、昭化、利州大部、蒼溪南部較為嚴重,干旱造成夏玉米栽種受阻,蔬菜和大量經濟作物生長受影響、減產等。

  行動

  聯合抗旱 開辟電力“綠色通道”

  “有五六十戶需要蓄水池,只要提出缺水的用電需求,我們都抓緊施工,爭取早日通電供水。”這幾日,廣元市朝天區曾家鎮石燭村,施工人員正在栽電桿、準備架線。國網廣元供電公司曾家供電所副所長徐克勇表示,當地的蔬菜種植用水將得到解決。

  瀘州也在為抗旱保電提供“綠色通道”。國網古藺縣供電公司、國網敘永縣供電公司為保障農民抗旱農灌用電提供24小時搶修服務,快速辦理涉及調水、提水、飲水及農業抗旱排灌用電業務等。

  自貢榮縣成立21個由鎮、村組干部和農技人員組成的抗旱服務隊,深入受災村(社區)田間地頭、水庫渠系實地查看旱情。

  不少市州按輕重緩急、先遠后近等思路,科學用水、用設備。

  眉山市仁壽縣協調引導塘湖堰經營業主向農業種植區適當供水,供水緊張時將暫停用水量大的非生活用水單位供水,縣水利局計劃收回全縣99座小(一)型、小(二)型水庫承包權,統一調度;內江市市中區水利局(防汛辦)按旱情“先重后輕”“缺設備有需求”的原則為鎮(街)提供柴油抽水機組、水管等抗旱設備;綿陽市安州區合理安排引水方案,先引灌區尾水,上游灌區管控用水,盡量為下游補充蓄水。

  水庫調水、調車送水、人工降雨等常規方法,也頻頻“露臉”。

  內江市市中區水利局從5月以來,僅黃河鎮水庫就通過左、右干渠供水300多萬方,通過多方努力,全區共抗旱澆灌面積5.213千公頃,臨時解決1.3萬余人、1700余頭大牲畜飲水困難;攀枝花調劑送水車輛1061臺次向重點旱區定點送水,保障3.12萬人的最基本用水;綿陽市實施人工降雨作業87次,增加降水約4000萬方,臨時解決9.12萬人和4.03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澆灌農田33.9萬畝。

  采寫:四川在線記者魏馮 樊邦平 秦勇 唐子晴鄭志浩 燕巧 祖明遠 史曉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