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梁現瑞 林凌 發自北京)把成渝地區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是黨中央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定位之一。全國影響力從哪里來?如何建成?5月21日,記者在京專訪了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四川代表團中的兩位院士。
人物名片
賀泓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賀泓
崔鵬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學術副所長
環境改善>>>
既要“大氣候”,又要“微生態”
全國人大代表 賀泓 (歐陽杰 攝)
“1500元以上的零件和耗材就要算成設備,造成一種奇怪的情況是,有設備預算時很貴的燈罩可以買,但沒有設備預算時連便宜得多的消耗品燈管燈絲都不能買?!辈稍L中,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中心副主任賀泓打了個比方。
這直接導致一個結果,昂貴的設備買回來使用一段時間需要更換消耗品,即使有充裕的測試材料費,但是由于沒有新的設備費額度,導致已購置設備無法正常運行,最終影響了科研效果。
“買蔥的錢不能買蒜?!辟R泓認為,這樣的情況凸顯了當前科研經費管理的一大問題,就是管得太細,管得太嚴,加上各種審計問責太多,大大制約了科技創新的活力。
基于此,賀泓認為,要把成渝地區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除了高層重視,改革體制機制之外,更重要一條,要重視“微生態”的改善。
簡單來說,就是在執行層面,要重視制度的完善和配套,制定實施細則,讓宏觀政策落實落地,而不能僅僅停留在宏觀層面,部門之間要統籌協調,不能這個部門在“踩油門”,那個部門在“踩剎車”,真正為科技創新營造一個寬松的氛圍,讓科技工作者放開手腳去創新,而不是畏首畏尾,戰戰兢兢。
在政府支持路徑上,先前,我們國家對于科技創新的支持主要集中于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但由于中國的中小企業規模普遍比較小,實力較弱,很難拿得出資金去從事科技成果的創新轉化,尤其是從原理技術到工藝技術創新轉化階段。基于此,賀泓認為,政府可以考慮財政資金的支持從原理創新階段適當延伸到工藝技術階段,進而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