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今年主汛期不發生大的城市內澇

  綿陽11處城市內澇點重點整治推進的效果,已經初步顯現出來。

  科委立交橋下、韓家脊涪江三橋下穿、長虹大道北段圣水南街、飛云山莊處、虹云橋下穿、東津路沈福街路口、富樂小學……通過增設泵站、管網清理等措施,一年多的治理,這些重要內澇點發生了變化。

  “在2019年主汛期暴雨中,這些地點經受了考驗,未發生影響行人車輛通行的內澇積水。”綿陽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采訪中,在11個重點點位的最后一處——綿吳路口,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緊張的施工。“這一區域的主要特點,就是周邊是山,坡度比較大,一到雨季,周邊山體的水就流下來,兩邊山體的水把路面當成了泄洪通道。”蔣華表示,這一區域工程將在六月徹底完工并投用。

  除了重點項目整治外,常規性的汛前整治也早早開始并完工。蔣華介紹,今年汛期之前,綿陽市已經完成汛前清掏、泄洪閘門維護保養等工作。

  以汛前清掏為例,“汛前完成了1970余米的泵站進出水通道及代家灣雨污水提升站污水池、碳碼頭雨水提升站雨水池、嶺南污水泵站污水池、桑林壩污水泵站污水池的清淤工作,共計清運淤泥3233.66立方米。”

  對于溝渠治理,也在探索進行中。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實際上,綿陽城市內澇發生還與原來灌溉堰泄洪功能的發揮不充分有關。“董家溝、芙蓉溝、牛頭山溝、翥鶴堰等10多條溝渠加起來,超過100公里,這些以前都是農田水利灌溉溝渠,隨著城市化推進被納入城市建成區的一部分,它們主要就用來進行排洪功能。”

  以17公里長的翥鶴堰為例,從安昌河取水后,之前灌溉經開片區農田,匯入木龍河,然后進入涪江。據了解,這些原有灌溉溝渠的整治也在逐步被提上治理議事日程。

  綿陽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十四五”期間,住建委還將協調規劃部門提前梳理包括排水設施在內的建設項目庫,分年度滾動推進實施,以徹底消除城區內澇隱患,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