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仁壽黑龍灘,是成都附近小有名氣的旅游景區。不過最近幾日,人們發現黑龍灘除了風景優美外多了點不一樣。原來因農業灌溉水庫水位下降,一尊深藏水下近半世紀的唐代坐佛竟然露出了身體!
這尊坐佛名叫四新村千佛巖摩崖造像,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資料顯示,大佛建于唐代,座高16米。因為修建黑龍灘水庫,這尊大佛和周邊的石窟一起淹沒于萬頃碧波之下。大佛佛頭也在歲月中被破壞,長滿茂密植物。久而久之,當地人竟然也鮮有人知。豈料因為水庫水位下降,大佛的身體竟然露出了一半,隱約再現往日神采。
仁壽縣黑龍灘鎮四新村,位于黑龍灘水庫的上游,即梅橋鋪至五里橋主航道兩岸間。相關資料記載,崖上有漢代崖墓群和遠古人居住過的大小洞穴30多個。大洞內有石床、隔墻等達到數十平方米大,小的也能容納數人。這尊重新露出水面的唐代坐佛為彌勒像,座高16米,肩寬7.2米,高浮雕,寬衣博帶,右手執念珠擱膝,善跏趺坐于素面臺基,此尊彌勒佛造像高度在四川省內排名第十二位。
重新露出水面的大佛,令仁壽老文物工作者徐成村先生激動不已。當年,作為文物干部的他曾在新中國成立以后調查過仁壽境內的所有石刻文物。在他的印象中,大佛周邊還有摩崖造像上千尊,稱作千佛巖。人物眾多,姿態和相貌各異。或立或坐,或靜或動,有的屈腿躬腰,府首側耳作恭聽狀;有的五體投地作跪拜狀;有的系裙穿甲;有的屈臂挽帶。舞伎翩翩起舞,樂伎吹打彈奏。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造像除人物外,還有器皿禽獸。雕刻精致,刀法圓潤,線條流暢,造藝精湛,規模宏大,歷史悠久,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我國石刻術的寶庫之一。
因為黑龍灘水庫的修建,這些石刻藝術沉沒于水底。再因為水庫水位平時較高,大佛身體近年極少露出水面。最近幾年,他多次帶領文物工作者的朋友們前往踏訪,只在天氣好、水面清的時候,隱約可見水底下佛衣波動,像今年這樣露出大半身體的情況還是首次出現。
與此同時,大佛附近開鑿于古代的龕窟也重見天日。大佛右側有清代知縣史致康題詞“樂善不倦”雕刻在崖壁上還清晰可見,與那些洞穴相照應更具特色。
為何黑龍灘水庫會有大量摩崖石刻?徐成村說,古代石刻多開鑿于交通要道,而據《仁壽縣志》記:唐武德初此地曾設縣治,名:唐福縣。廢縣后,定名:唐福鋪,恰是仁壽至成都的交通要道。
事實上,除了這尊沒于水底的大佛,仁壽還有一尊更有名的大佛----牛角寨摩崖造像,位于文宮區高家鄉鷹頭村。這尊大佛是半身坐像,坐西向樂,雙手齊胸合十,坐高15.85米。大佛眉似彎月,雙目微睜,平視東方,嘴角微向上翹,發成螺髻,神態安神,線條流暢,是修建樂山大佛的藍本,系唐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