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援一線他選擇啃硬骨頭

  工作以來,鄧成強已經歷過甲型流感和禽流感等病例患者的護理,熟練掌握各項重癥護理技術。在各種外出救援中,他總能憑借自己的專業水準圓滿完成任務、不負所托。這些經歷讓他在出征武漢時多了幾分自信和底氣。

  但是在抵達武漢以后,面臨的困難卻是之前完全沒能預料到的。武漢紅十字會醫院是一家綜合二甲醫院,此時卻承擔著傳染病醫院的責任。同時,秉承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原則,這所缺乏重癥救治經驗的醫院將收治較多的重癥患者,而且需要迅速開展ECMO等高級生命支持,提升救治效果。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醫療隊中屈指可數的重癥男護士,鄧成強選擇了“啃硬骨頭”。他主動前往患者病情最重的一個樓層,七樓,一個由病房改建的臨時ICU。

  鄧成強面臨的第一關是體力關。激增的用氧需求讓中心供養無法提供正常氧壓,需要氧氣瓶來供氧。身著厚厚的防護服,稍微運動便會感到悶熱憋氣。鄧成強護理的患者又是這些重癥病人里面最重的,需氧量更高,他得更多更勤地搬運氧氣瓶。另外,協助患者俯臥位通氣等“力氣活”也是他需要經常參與的工作,每天下班時他都被汗水濕透了全身。

  第二關是勇氣關。在沒有正壓頭套的情況下給新冠患者采集痰標本將面臨被氣溶膠傳染的風險。關鍵時刻,方顯責任擔當。面對患者治療的需要,鄧成強無懼風險,每一次為患者采集標本,他從未退縮。學生時期就已入黨的他再一次身先士卒,用行動去踐行了“高風險操作,黨員同志先上”的莊嚴承諾。而后的援鄂期間,在暴露風險高、工作強度大、技術難度高的護理崗位,也總能看到他的身影。

  這樣高強度工作的日子是漫長而又難熬的。但當聽見患者的一聲謝謝、當看見患者戴著無創呼吸機面罩仍然艱難地豎起大拇指表示認同和感謝,鄧成強內心的溫暖瞬間沖淡了身體的疲憊,耳旁回蕩起自己臨行前的誓言:我們是兒子、是父親、是丈夫,是女兒、是媽媽、是妻子,但我們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身份——醫務人員。穿上圣潔的白衣,我們愿意為你擋在疫情之前……

  鄧成強所在的救援隊中,大多數護理人員都不是重癥護士。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他會主動協助隊友抽血氣、為他們講授ECMO的原理,幫助隊友們快速適應監護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