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張明海)5月25日上午10時,遂寧市天宮南路,工人們正操作壓路機對改造后的路面進行平整工作。“這最后一道工序一周內就可以完成,剩下的綠化等工作一個月之內就可以完工。”施工方遂寧市富源公司副總經理吳洪濤說。
1.47公里長的天宮南路,是遂寧市45個重點易澇點位最后一處整治點。
2013年6月30日遂寧特大暴雨發生后,遂寧全城排查出45個重點易澇點位,并于2015年開始在全省率先進行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目前,遂寧海綿城市建設完成試點區域面積25.8平方公里,共7大類、314個項目,完成投資56.1億元。
“目前,試點區域徑流控制率達78.4%,基本實現了海綿控制目標。”遂寧市住建局城建科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在遂寧城區,基本上消除了城市內澇。
A/ “水多”“水少”“水臟”難題如何破?
一直以來,遂寧都受到關于水的困擾:“水多”、“水少”、“水臟”。
遂寧市住建局城建科工作人員羅國富介紹,“水少”,是指遂寧水資源短缺,曾經是全省倒數第一用水量的城市,“水臟”,即內河污染較為嚴重,“很多地方都是臭水溝”,而“水多”,則是降雨量大,城市防洪排澇壓力大。
對于遂寧來說,“水多”有著深刻的歷史記憶。
2013年6月30日,遂寧遭遇特大暴雨。數據顯示:6月29日20時至7月2日9時,全市78個測點雨量均達50毫米以上,最大降雨量為船山區老池鄉達到623.5毫米,創遂寧雨量歷史極值,全市共緊急轉移疏散安置受災群眾26.8萬人,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8.49億元。
“當年遂寧城市開啟‘看海’模式,南片區和北片區全部成為一片汪洋,最低洼地段積水深度達到1.75米,一些在建工地基坑甚至發生了坍塌現象。”遂寧市一位市民對此仍然記憶猶新。
破解“水難題”,對于遂寧來說,勢在必行。
修攔河大壩、建電站,以及海綿城市理念的濕地公園建設,開展水生態治理,解決“水臟”和“水少”的問題。“水多”的問題,在2013年6月30日特大暴雨發生后,遂寧就開始排查出45個重點易澇點位(大、中、小三個等級一起),并于2015年開展海綿城市建設。
“2015年4月,經過層層推薦選拔,遂寧成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市之一,成為當時四川乃至西部六省首批唯一入選的地級城市。”羅國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