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者 按

  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是近年來我省部署開展的涉及最廣泛、群眾最關注、影響最深遠的重大基礎性改革之一。通過改革,我省縣域空間布局得到優化、鄉村振興產業基礎得到夯實、新型城鎮化承載能力得到增強、基層治理服務效能得到提升、鄉鎮編制配備和干部結構得到改善,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即日起,本報通過“一線看治理”專欄,聚焦各地推進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亮點做法,敬請垂注。

  四川在線記者 李丹

  水果甘蔗種植區、巨峰葡萄種植區、白鳳水蜜桃種植區……初夏時節,行走在樂至縣高寺鎮清水村,成片產業林不斷映入眼簾,曾經臟亂差的鄉村變美了。“產業逐漸興旺,想要回來創業就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樂至縣高寺鎮清水村黨支部書記吳平介紹,在村級建制調整改革中,清水村將合并周邊3個村,沿著陽化河形成現代農業景觀帶。

  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前,我省鄉鎮數量有4610個,居全國第一,基層治理任務繁重。為破解鄉鎮微觀體系不適應宏觀戰略、空間布局不適應城鎮化進程、管理架構不適應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去年10月,我省啟動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

  不“一刀切”

  科學確定留并撤改方案

  “本輪改革是一套組合拳。”負責這項工作的省民政廳副廳長胡建林介紹,改革包含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城鄉基層治理等多重具體行動,調整的不僅是區劃,還涉及產業發展、城鎮布局、公共服務、基層治理等內容,是一項全局性、綜合性、歷史性、攻堅性改革,工作頭緒較多,社會關注度高。

  我省將此次改革作為各級黨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來實施,明確鄉鎮編制不上收、財政轉移支付不減少、基礎設施建設不削弱、基本公共服務不降低、干部安排不懸空等“五個不”要求。在全面鋪開前,選擇代表不同類區的宜賓、自貢、遂寧3市和夾江、順慶、儀隴3縣(區)進行試點。具體實施中,全省分為平原、丘陵、山區、高原地區四個類型,分別確定鄉鎮人口規模和面積大小指導標準,因地制宜,不簡單對著地圖“畫圈圈”,不搞“一刀切”,而是順應人口流向、交通流向、經濟流向,順應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科學確定留并撤改方案。

  改革行不行,群眾說了算。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中,無論方案謀劃還是推進實施,都廣泛征求基層干部群眾意見,全覆蓋開展談心談話,對干部講清楚人事安排、對群眾講清楚未來變化、對商家講清楚蘊含商機、對鄉賢講清楚發展前景,消除基層干部群眾疑慮。

  在被撤并鄉鎮保留便民服務機構,完善村級民事代辦制度,衛生、教育、養老、治安、集市等功能維持不變,確保群眾當期利益不受損、長遠利益有增進。

  通過努力,我省第一批涉改地區共減少鄉鎮(街道)1170個;鄉鎮(街道)平均面積從105.4平方公里增至141.3平方公里,平均戶籍人口從1.98萬人增至2.65萬人,實現面積擴大、人口集中、資源整合、要素聚集、結構優化等目標。

  因地制宜

  重塑全省縣域經濟版圖

  “改革后,全縣鄉鎮數量從63個減少到33個,每個鄉鎮班子均滿員,平均年齡下降兩歲。”三臺縣委副書記、縣長李昊天介紹,改革前三臺縣最小的鎮只有6379人。932個建制村中,最小的村只有402人。在不少地方,干部隊伍難以選優配強,原有鄉鎮領導班子職數566個,空缺達94個,干部力量分散、年齡倒掛。而投入的資源也像“撒花椒面”一樣,“每年投向基層村、社區的運行經費超8000萬元,但由于基數大,分攤到每個村、社區的經費僅8萬元左右。”通過改革,三臺縣將原來縣級部門派駐鄉鎮的67個站、所下放屬地管理,同步下放相應編制354個、人員274名,使鄉鎮基本功能齊全、屬地管理有責有權。

  “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是我省縣域經濟版圖的整體性重塑。”胡建林介紹,各地以新發展理念為統攬,堅持以大并小、以強并弱、強強聯合原則,采取縣城周邊的往縣城并,交通閉塞的往交通便捷的并,一般鄉鎮往中心鎮、重點鎮、特色鎮并,自然條件差的向條件相對較好的鄉鎮并等方式,實施順向調整。全省“六合一”鄉鎮2個、“五合一”鄉鎮2個、“四合一”鄉鎮35個、“三合一”鄉鎮189個、“二合一”鄉鎮712個。

  本輪改革還塑造了產業規模化發展新優勢,蓄積了經濟持續增長新動能,構建了城鄉基層治理新架構,激發了黨員干部隊伍新活力。各地著力打破區劃界限和行政壁壘,加速產業集中連片、適度規模發展,支持打造一批農業強鎮、工業強鎮、文旅強鎮,推動支柱產業、特色產業發展壯大。鼓勵各地引導條件成熟的地方推進鄉改鎮、鎮改街道,更好地發揮承載要素集聚、分擔縣城功能、支撐縣域發展的作用。改革后,全省5萬人以上鄉鎮達417個、增加172個、增幅70%,10萬人以上鄉鎮達86個、增加39個、增幅83%,一大批中心鎮、重點鎮、特色鎮正快速崛起。

  撤并后,全省鄉鎮領導干部大幅減少,但節余編制資源仍留在鄉鎮使用。本輪改革后,全省鄉鎮平均行政編制32.8名、事業編制27.1名,分別比改革前增加10名和12.3名,顯著改變了鄉鎮“官多兵少”“事多人少”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