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小、密、弱”催生改革
談及“為何改”,胡建林向記者披露了一組數據:四川鄉鎮數量多,改革前有4610個,居全國第一,幾乎是第二位河南和第三位河北的總和,鄉鎮平均人口和幅員面積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1.7%、44.2%。
“總體來說,四川的鄉鎮存在數量多、規模小、密度大、實力弱的現狀,稀釋了公共資源、降低了服務效能、制約了經濟發展、影響了鄉村治理,導致微觀體系不適應宏觀戰略、空間布局不適應城鎮化進程、管理架構不適應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迫切需要通過實施改革予以破解。”胡建林說。
在胡建林看來,除了基于現狀的“問題導向”,進行鄉鎮行政區劃改革也是貫徹中央精神的具體實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城市群為主題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制度,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這些都為本輪鄉鎮建制調整指明了方向。”
對于鄉鎮行政區劃改革,中共四川省委強調是“大勢所趨、發展所需、民心所向”。對于這個“勢”,胡建林有著自己的理解。
“鄉鎮、村建制調整改革著眼于優化基層政權體系和組織架構,是城鄉基層治理的先導工程、基礎工程。”胡建林認為,此項改革不僅順應了人口城鎮化、產業規模化、服務便民化、治理現代化的趨勢和規律,也發揮了區劃對資源流動的導向作用。
強化頂層設計 打好“組合拳”
胡建林告訴記者,圍繞“鄉鎮如何并”“干部如何安”“風險怎么控”“工作怎么推”四大課題,四川組織開展了扎實深入的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省級層面區劃調整、機構和干部、投資、財政的“1+4”政策文件,強化頂層設計,打好“組合拳”。
“我們還明確了鄉鎮編制不上收、財政轉移支付不減少、基礎設施建設不削弱、基本公共服務不降低、干部安排不懸空‘五個不’要求。”胡建林透露,在改革全面鋪開前,為驗證和完善政策體系,四川選擇了代表不同類區的宜賓、自貢、遂寧3市和夾江、順慶、儀隴3縣(區)進行試點。
“鄉鎮行政區劃改革直接關系老百姓,征求意見非常重要。”胡建林表示,無論方案謀劃還是推進實施,四川各地在方案形成后按照重大行政決策程序進行了為期30天的掛網公示,實打實回應民眾利益訴求。
“我們全覆蓋開展談心談話,對干部講清楚人事安排、對群眾講清楚未來變化、對商家講清楚蘊含商機、對鄉賢講清楚發展前景,消除基層干部群眾疑慮。”胡建林強調,四川各地同時必須保證堅決兌現政策承諾,在被撤并鄉鎮保留便民服務機構,完善村級民事代辦制度,衛生、教育、養老、治安、集市等功能維持不變,確保民眾當期利益不受損、長遠利益有增進。
事實證明,依法穩妥推進的改革獲得了百姓的接受和認可。胡建林透露,改革過程中,四川及時收集社情民意,全面排查風險隱患,分類明確應對處置措施,整個改革期間信訪和輿情比預期的少,可以說是“波瀾不驚、風平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