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sinaimg.cn/sc/crawl/125/w550h375/20200608/d2a0-iurnkps1460242.jpg)
防疫消殺防疫人員對帳篷進行消殺工作。
有序
指揮扁平化
調度更精準
“請各方注意匯總救援力量信息,設置緩沖區、等待區、救援區,防止力量過于聚集,影響救援效率。”在對救援力量開展調度時,指揮中心傳來這樣一句話。
災害救援還要高效有序。記者在指揮中心看到,國家應急管理部在災情發生后第一時間就參與到本次演練的救援調度中。指揮中心與消防、相關職能部門、社會救援力量等可實現實時通話。前后方指揮部可實時視頻會商。指揮中心與具體救援點位救援人員也能實時對話,共同研討救援方案等。同時,前方多點位的實時救援畫面可同屏顯示,有助于精準調度。
參與演練的雅安消防救援支隊支隊長潘國濤告訴記者,機構改革后,應急指揮體系更加扁平化。這讓救援更高效,指揮調度更有序有力。
快速安置群眾也是重要一環。在寶興縣城新中學操場,記者看到,演練開始后,轉移安置點上的60多頂帳篷快速搭建完畢。不到半個小時,受災群眾被分批有序地安置入住。帳篷內部,每戶受災群眾及時分配到了一套生活用品,包含床、棉被、水桶、臉盆等物資。
“救災和救援是同步啟動的。”省應急管理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受災群眾安置等相關職能劃到了應急管理部門后,在救災的同時,可快速安置群眾。
據悉,在救災物資準備方面,截至今年4月,全省共建有省市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187個、救災物資儲備點1903個,基本形成“覆蓋全川、輻射西南”的救災物資儲備網絡體系。“我們還與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積極會商協調,在全國率先出臺《四川省省級調撥應急物資規程(試行)》,確保救災物資關鍵時刻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該負責人表示。
![](http://n.sinaimg.cn/sc/crawl/117/w550h367/20200608/7dd0-iurnkps1460289.jpg)
搜尋廢墟消防隊員在廢墟上使用雷達生命探測儀進行搜尋。
科學
設備“高精尖”
救援更高效
在寶興縣五龍鄉點位,演練模擬了地震導致該鄉團結村發生山體滑坡,阻斷西河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場景。該堰塞湖如同一個“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出現漫壩潰決險情,威脅上下游1.5萬名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如何“拆彈”?記者看到,無人機騰空而起,展開航拍作業。所獲取的影像通過后期處理,生成測繪級影像和地形圖。中國電建成都院應急救援隊隊長張沖介紹,相較于地面測量,無人機能實現長距離、大范圍的航測拍照。“無人機航測和地面測量相結合,能幫助我們迅速摸清堰高、水位、庫容,構建起精確的3D模型,為堰塞湖搶險方案、群眾撤離方案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
本次演練亮相的“高精尖”設備還不少。
成都人防出動了一臺機動指揮車。“車上搭載了衛星設備和攝影機,能將搶險現場的畫面實時傳輸到指揮中心。”成都人防相關負責人柳宇介紹,當地震導致通訊中斷時,它就像排險作業的“眼睛”一樣,走到哪兒看到哪兒。雅安市氣象局出動了一臺氣象應急指揮車,車頂搭載了氣象雷達。“相當于一個小型氣象站,能更精確地預測局部地區的天氣變化情況。”雅安市氣象局工作人員呂明說。
除了借力科技,救援隊伍的專業能力也很重要。
演練中,寶興縣實驗小學廢墟救援現場面臨二次垮塌風險,消防救援人員通力合作,科學高效地完成了救援任務。
“演練是對我們平日訓練的檢驗。”潘國濤告訴記者,他們今年邀請了專家等對隊員進行培訓,極大提高了救援隊伍應對地震等災害的能力和素質。同時,消防救援隊伍還配備了山岳、水域救援等裝備,可應對地震后各類復雜的救援情況。
[點評]
中國救援隊總教練、應急管理部地震救援專家組組長曲國勝:
貼近實戰是演練的最大特色
6月7日,在主演練場觀摩完四川2020年省級抗震救災綜合演練后,中國救援隊總教練、應急管理部地震救援專家組組長曲國勝用3個“+”總結了演練的特點:即“一個主演練場+多個分演練場”“桌面演練+實戰演練”“生命救援+工程搶險+次生災害處置”。“這樣的設置很新穎,綜合性更強。”曲國勝表示。
記者了解到,為了讓演練貼近實戰,在制定腳本時,組織方專門對“8·8”九寨溝地震和“4·20”蘆山強烈地震等進行了復盤。根據復盤情況,組織方設定災情、設置演練科目,充分體現了“7.3級”地震救援的實戰特點。
比如,綜合演練在省應急管理廳指揮中心設置一個主演練場,在雅安市寶興縣、蘆山縣、石棉縣和甘孜州應急管理局指揮中心等地設置分演練場。分演練場均為該強度地震可能波及的地區。
針對7.3級地震發生后可能出現各類具有代表性的災情,演練科目設置了生命救援、工程搶險、次生災害處置等多個場景。“大地震波及范圍十分廣,且一般都會形成一個災害鏈。在山區,這條災害鏈可能表現為滑坡、泥石流、橋梁坍塌、堰塞湖等。”曲國勝介紹,我們以往的演練多數是受災群眾轉移安置、坍塌建筑生命救援等科目,且在一個場地進行,無法覆蓋真實地震中的多場景。此次演練做了多點位、多災種的設計,特別是將生命救援與工程救援、次生災害處置、受災群眾安置、通信電力保障、交通保障等都納入演練之中,有助于總結出應對重特大地震的對策、方法與途徑。
桌面演練與實戰演練相結合是本次演練的另一大特點。“應急演練中,救援隊伍主要是實戰演練,應急管理方面則主要采取桌面演練。”曲國勝介紹,以往的演練多突出前方救援層面的演練,很少涉及后方指揮層面的演練。此次演練將救援隊伍的實戰體系與應急管理的指揮體系有機結合,模擬了指揮決策、資源調度等環節。演練還對救援布局、任務分區、隊伍協同等作了指揮部署,從指揮層面、到救援層面再到公眾自救互救層面,對推動建設高效的救援處置體系、減輕災害損失有著重要意義。
[特寫]
演練“練兵”,實戰不慌——
民間救援隊伍也可以很專業
派出無人機偵察、運用救援器械進行搜救、對傷者進行緊急救護處理……6月7日,雅安市寶興縣,四川2020年省級抗震救災綜合演練現場,民間救援隊伍成為救援的重要力量。
根據場景模擬,地震發生后,雅安市寶興縣中醫院宿舍樓垮塌。來自雅安的民生救援隊和藍天救援隊攜帶生命探測儀、無人機、電鎬、擔架等救援工具迅速抵達救援現場。
民生救援隊成立于2017年,22名隊員來自各行各業。經過系統培訓,這些隊員逐漸成長,并被分到搜救組、破拆組和醫療組。搜救過程中,民生救援隊發現,一處廢墟里有兩名傷員被傾斜的墻體困住。在各組的默契配合下,不到半小時,兩名傷員成功脫困。
“這是我們隊第一次參加省級應急演練。”民生救援隊負責人張國勝介紹,目前隊伍依然存在救援經驗不足、臨場應變能力有待提高等問題。“這次演練讓隊伍得到了很好的鍛煉,讓隊員更熟悉裝備,也大大提高了我們面對突發災害的臨場應變能力。”
藍天救援隊則現場實施了高空緩降救援。當時,有傷員被困于宿舍樓上。為避免人員移動時宿舍樓再次垮塌,救援人員決定采取高空緩降的方法疏散被困人員。“這種救援方式非常高效,用繩索連接高空與地面,能夠迅速撤離被困人員。我們還與消防等專業救援隊進行了交流,提升了我們的救援能力和技術。”藍天救援隊隊長殷根平說,參與了演練“練兵”,才能有效應對實戰。
(記者 任鴻 張庭銘 文莎 陳松 本欄照片由記者何海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