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史學界,如果要研究巴蜀地區的歷史,繞不開一本書——《華陽國志》。這本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地方志著作,首次完整記敘了西南地區從遠古到東晉的山川地理、人文風物,是尋根古巴蜀文明最詳實、最全面的史料。
《華陽國志》的作者常璩(qú),蜀郡江原(今成都崇州市)人,東晉史學家、地理學家。在最新評出的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中,常璩順利入選。□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他
是中國的地方志鼻祖、中國地方志完整體例的創始人
他
糾正了人們對古代四川的偏見,展示了巴蜀的歷史厚度
亂世中 他寫出中國首部地方志
常家是文化世家,常璩叔祖父常寬更是崇州當地大儒。
公元291年左右,常璩在崇州出生。不幸的是,常璩生逢亂世。西晉后期八王之亂以后,先是李特、李雄率領的流民殺入成都建立成漢政權。后又逢東晉桓溫伐蜀,成漢政權舊部不得不歸順東晉,這其中就包括了常璩。四川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舒大剛說,東晉士族集團對來自蜀中的降部并不重視。備受冷落之際,常璩不再追求仕途,轉而專注于修史,最終著成《華陽國志》。
常璩為何要撰寫這部地方志?
舒大剛認為,除了常璩無心仕途的主觀因素,更有現實的客觀需要。
彼時,在以司馬遷《史記》為代表的中原正史中,對巴蜀地區的歷史著墨并不多,尤其是巴蜀上古歷史。即使秦并巴蜀、巴蜀地區納入全國大一統之后,對于巴蜀的某些記載也多有謬誤甚至缺失。“比如《史記》記載李冰治水,先說鑿玉壘山(在今都江堰),再說避沫水之害。但沫水即大渡河,卻不在都江堰。前后有矛盾。此外,對于漢代文翁興學這樣重大的歷史事件,《史記》更是毫無記載。”司馬遷之后,巴蜀眾多有識之士如司馬相如、揚雄、嚴君平等紛紛補寫地方史(如《蜀王本紀》)。這些著述有的取自傳說,神話色彩過重,有的則限于局部地區,不全面。
因此,在東晉士大夫政權藐視蜀地降部的大背景下,常璩以修史的方式贊譽西南地區悠遠的歷史和杰出的人物,順理成章。
既然尋根古巴蜀文明,為何該書取名《華陽國志》而非《巴蜀志》?
舒大剛介紹,常璩秉承了開放包容的心態。取名《華陽國志》就是將巴蜀納入了《尚書·禹貢》中天下九州。這就將地方歷史納入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在當時,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國家觀。
糾偏見 他打造四川“最早的歷史文化名片”
“此其于地方史中開創造之局,亦如正史之有《史記》。”歷史學家任乃強這樣評價《華陽國志》。可見這部12卷的地方志,在中國古代史上占據了重要位置。
舒大剛認為,《華陽國志》達到了相當水準,體現了嚴謹的治學態度,作品中對于古代四川的種種記述,更是糾正了人們對古代四川的偏見,展示了巴蜀大地的歷史厚度,堪稱四川“最早的歷史文化名片”。
例如,在西漢時,即使大儒揚雄,也在《蜀王本紀》中感嘆古蜀人“不曉文字,未有禮樂”。然而常璩通過研究,考證出黃帝的正妃西陵氏之女嫘祖來自蜀地,蜀地的彭祖還是殷商太史,因此在《華陽國志》對此提出了質疑。他的質疑也得到了印證。伴隨著三星堆和金沙等考古遺址的發現,大量具有極高冶煉技術、藝術造詣和精神訴求的青銅器、金器、石磐、玉璋等樂器禮器的出土,證明古蜀之地的確曾創造過燦爛的文化。
西漢時期文翁興學,讓班固在《漢書》中評論稱“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如此重大的事件,不見于《史記》,常璩卻在《華陽國志》中作了詳細記載,最終讓文翁化蜀的事跡永載史冊、彪炳千秋。
對古代四川的科技史,常璩也多有記載。他曾多次寫到了臨邛(今邛崍)等地的制鹽手工業對天然氣的使用。這些記載和存世的漢代制鹽畫像磚一起,證明了中國人在全世界最早使用天然氣。
常璩還開創了兼顧地理、人物、歷史等于一體的新地方志體例,讓后世讀者得以全面了解一個地區的歷史和風貌。寫《巴志》時,他總結巴地“其民質直好義,士風敦厚,有先民之流”;講蜀地時,則說蜀多文士、好文雅,最后總結稱“巴有將,蜀有相”。
常璩之后,《華陽國志》成了研究遠古到晉代西南歷史文化的必備之書。范曄著《后漢書》,裴松之注《三國志》,酈道元注《水經》,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只要涉及到西南史地,無不要參考《華陽國志》的成果。
舒大剛說,常璩秉筆直書的良史態度,敢于創新的學者風范,維護統一的大局意識,資政育人的濟世情懷,至今仍值得我們尊崇。
人物名片
常璩(約公元291年—361年),字道將,蜀郡江原(今成都崇州市)人,東晉史學家、地理學家。常璩出身“文獻故家”,得其叔祖父常寬《易》學、史學之真傳。成漢時期,常璩曾任散騎常侍。公元347年,東晉大將桓溫伐蜀,滅成漢。常璩入晉后,專注于修史,撰有《華陽國志》《蜀漢書》等。
常璩所撰《華陽國志》記載了今四川、云南、貴州全境以及陜西、甘肅、湖北部分地區的史實,記述時間遠起于天地開辟之初,近止于晉永和三年(公元347),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著作。
相關閱讀
自問世以來,《華陽國志》這部12卷的地方志,一直備受追捧。
目前存世的《華陽國志》古籍最早版本是明嘉靖刻本。這種刻本現存兩部,都是殘本。其中一部存放在國家圖書館,另一部在四川省圖書館,品相較好,也相對完整,僅缺少第11卷。
2011年,四川省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取得聯系,將后者珍藏的第11卷進行拍照。帶回四川補齊后,四川省圖書館復制再造了一份完整的《華陽國志》,并將復制品贈與全國各大圖書館,以做學術研究之用。
本報記者 吳曉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