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葉草最先由英國采集家F.Kingdon Ward于1913年7月在云南德欽采到。1914年由愛丁堡植物園的兩位學者發表了新屬,為中國特有屬種。其后,植物學家在陜西眉縣太白山斗母宮東溝采到了該種的果模式標本;在之后,在四川及甘肅陸續發現獨葉草的分布。
獨葉草不僅“花孤葉單”,而且結構獨特而原始。獨葉草營養葉的脈序、根狀莖和花被片等的形態解剖特征原始,葉脈二叉狀分枝,這在被子植物中幾乎是獨一無二。它的構造對研究被子植物的進化和該科的系統發育有科學意義。
李臻說,近些年來,在獨葉草的主要分布地,原始森林遭到破壞,人為采挖及干擾對獨葉草種群影響非常大。即便只是分布林地內的腐殖質層被踩踏,就足以破壞獨葉草種群的生存空間,使植株數量減少,導致種群萎縮,小面積消失。令人憂慮的是在獨葉草的模式標本產地云南德欽,自1913年首次采集到獨葉草以來,100多年來一直未再次采集到任何標本,在獨葉草的一些分布地,如四川的峨眉山和陜西的太白山等地,也因旅游開發出現獨葉草種群退化萎縮的現象。目前,獨葉草的天然資源已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
這種距今6700萬年前的珍稀植物對生存環境要求近乎苛刻,被認為是優異生態環境的“天然指示器”,繼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在四姑娘山發現獨葉草的種群分布后,又在達古冰川發現其巨大種群分布,標志著我省川西高原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攝影:李臻、唐霄鏵、楊馬進、張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