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生活繳費及個人納稅信息暫未錄入

  據了解,除基本信息和金融信息外,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中目前還收錄了部分非銀信息。包括公積金繳存信息、法院失信被執行人信息以及部分行政獎懲信息、公用事業單位的企業用電、用水等信息。

  人民銀行成都分行上述負責人介紹,非銀信息涉及與不同部門的合作,既有征信中心總對總采集的信息,如法院的失信被執行人信息;也有各地分別采集的信息,如公積金繳存信息。該負責人稱,四川的水電氣等生活費用繳納信息、個人納稅信息等暫未錄入系統。

  個人每年可定期查詢自身報告1-2次

  日前,網絡上有一種說法叫“硬查詢”,簡單理解就是貸款機構對個人征信的查詢次數。有人建議一個月的“硬查詢”不要超過5次,3個月不要超過10次。否則,很可能會影響到自己在金融機構的貸款資格審核。

  對此,人民銀行成都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部分金融機構確實會對客戶的征信查詢次數和原因進行分析,不同金融機構對風險因素的認定和判斷都不一樣,查詢次數和原因只是信貸審查和風控管理的一項因素,金融機構一般還會結合其他信息來判斷客戶資信狀況。建議個人不要短時間過于頻繁的在眾多機構申請貸款,避免以貸款審批名義的查詢記錄過多展示。

  前不久,連續爆出有市民去銀行查詢個人信用報告時才發現自己“被貸款”了。該負責人指出,所謂“被貸款”是個人認為征信報告展示的相關貸款不是本人辦理的一種通俗說法。

  從人民銀行成都分行接觸的案例看,“被貸款”大致分為以下兩種情況,且主要是第二種情況居多:一是個人的身份信息確實被他人盜用,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與金融機構產生了貸款關系;二是部分金融機構與互聯網平臺進行合作,由互聯網平臺幫助其引流,個人與平臺發生了信貸關系,但實際放款機構為某金融機構,個人不了解平臺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模式,誤認為自己“被貸款”,建議大家在互聯網平臺辦理相關業務時,仔細閱讀協議條款,在了解所辦理業務性質、相關貸款機構名稱以及是否報入征信系統等信息后,再決定是否辦理相關業務。

  該負責人提醒市民,個人應妥善保管自己的身份證件,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給自身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據稱,個人每年可定期查詢自身信用報告1-2次,了解自身信用記錄和相關信息是否有錯漏。如果認為征信報告內容不實或者自身權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當地人民銀行和數據報送機構提出征信異議、也可直接向人民銀行投訴或向法院起訴。從各類維權渠道成本和便利性考慮,建議信息主體優先選擇通過異議的方式進行維權。如果涉及到比較復雜的民事、刑事案件,建議首先通過法律途徑如報案、訴訟等維護個人合法權益,然后再根據法院判決等進行征信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