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阿壩6月15日電 題:“天路”見證四川阿壩村民生活變遷:“原先走兩天,如今一小時”

  作者 單鵬 安源

  “原先去南木達賣牦牛,要騎馬趕著牛群走山路。30多公里,走兩天,夜里還擔心牦牛走丟。如今路通了,牧場到鎮上只需一個多小時!”吾克基村村民格波望著面前的“尚藍天路”,眼神里滿是歡喜。“蟲草、貝母、牛奶,都好賣了!”

  村民口中的“尚藍天路”,是一條連接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上杜柯鄉和南達木鎮,途經吾克基村、阿斯瑪村、三郎村的鄉道。這條海拔3000米以上、總長近40公里的水泥公路,劃破長滿青草的山脊,奮力向遠方延伸。

航拍“尚藍天路”。 安源 攝航拍“尚藍天路”。 安源 攝

  趕路時間“跳水般”縮短,是村民們對“尚藍天路”最直接、最深刻的體驗,但這還不足以概括天路的全部價值。“以前牦牛拉到鎮上賣,就是一口價。”壤塘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何東明回憶,曾經牧民擔心來回奔波,在市場上不敢還價,養了三年的牦牛“一口價”就脫手了。如今,天路讓村民在牦牛價格上擁有了“議價權”:一頭牦牛的售價相比以前提高了近一倍,達到八九千元(人民幣,下同)。而且,村民不必每次都把牦牛運到鎮上,一些企業會主動上門收購。

  除了牦牛生意好轉,“尚藍天路”還激活了周邊村子牦牛奶、蟲草、貝母等土特產的銷售。“沒路的時候,牦牛肉、牦牛奶幾乎賣不出去。”格波說,由于缺乏保鮮措施,費力背到鎮上的土特產早在途中就已變質。2018年5月“尚藍天路”正式通車后,格波隔三差五就開著家里的面包車,把新鮮貝母運到幾十公里外鎮上的農貿市場。僅是貝母,每年就為格波家帶來近6萬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