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雅安的地攤經濟與天氣一起日漸升溫。
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年齡的人們,因擺攤聚在一起。促就業、穩經濟的地攤經濟為城市增添了一份接地氣的市井溫度。
擺攤收入成家里主要經濟來源
6月11日清晨。
市區西門南路,一塊藍色隔板裝飾的早點攤,整齊地擺在路邊。攤主楊德超戴著口罩,先把餐車的角角落落擦個干凈,再嫻熟地拿出熱乎乎的粽子和雞蛋。來往路人停下腳步,駐足在他的早點攤前。
“來一份粽子,加一個雞蛋。”熱氣騰騰的早點,充滿熱情的招呼聲,小攤前人來人往。上午10時許,銷售一空的餐車前,45歲的楊德超正在清點當天的收入。“今天賣了兩百多元。”他開心地說,“現在擺攤賺錢,成了家里主要經濟來源。”
“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掙三百元,比過去四處‘打游擊’的日子好多了。”在楊德超看來,政府規范服務攤點經營,既給商販們留了出路,又滿足了市民的需求。“有政府為我們出主意、想辦法,我們有底氣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擺攤讓她再就業
10日,晚8時30分,市區沿江中路。
劉云的小攤又迎來了顧客。“媽媽,我喜歡這個玩具……”市民羅青青帶著女兒,在4米長的攤位上,看到了很多喜歡的玩具。
年輕的劉云原本在一家影院打工,受疫情影響,她只能被迫下崗,日子捉襟見肘。
于是她選擇擺攤。
地攤生意,雖然每天掙錢不多,但給了劉云下崗再就業的機會,讓她在這個城市找到了新的工作。
“這是第7天出來擺攤,生意還是不錯!”當晚,劉云滿心歡喜地清點賬目,準備收攤。
面對“地攤經濟”的熱潮,劉云也有自己的看法:“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擺地攤也是如此,必須潛下心來,肯吃苦,才能收獲屬于自己的成功。”
“天上從不掉餡餅,通過勤勞的雙手創造財富,才會更踏實可靠。”當晚,劉云在朋友圈寫下這段話。
為了生活再次擺攤
“冰粉、涼粉好吃不貴。”12日下午4點,坐在小三輪車旁,周全有努力招呼著過往行人,他明顯感到今年的生意不太好做。
早上做了一桶冰粉,到現在只賣了10碗。下午兩點多出門,一天下來他已經移動了多個點位出攤,傍晚6點市區沿江中路是他的最后一個出攤點。
今年39歲的周全有來自漢源,前年來雨城區,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便購置了一輛小型三輪貨車,做起了流動商販。“賣過花、賣過菜,好處是門檻低、好出手。”周全有感嘆。
今年4月,家里兩個多月沒收入,周全有實在宅不住了,再次出攤。但意外的是,他發現沒人趕他了。“現在可以擺攤了。”從同行處確定了這個消息,周全有專門在網上買了個塑料凳。
“過去出攤,一天也不敢坐下來休息。無論攤位擺在哪里,都要做好隨時離開的準備。現在有了政策支持,心里踏實了。”
作為家中的頂梁柱,周全有認為,擺地攤是無奈之舉,但肩膀上是家庭,車輪下是生存。
擺地攤可以增強溝通能力
“生活不需要面子,想擺攤就得放下面子。”在一家國企上班的宋錫做甜點是一把好手,周末擺攤是她的新副業。
當日下午5點,第一次出攤的宋錫做好出攤前的準備工作,麻利地“安營扎寨”后,便開始忙活了。
“5元一個水晶粽,買一送一,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宋錫賣力地吆喝,不一會兒,她的攤點便吸引了來來往往的路人。
然而,第一次出攤的宋錫成績并不理想。“從下午6點到晚上9點,共收入25元。賣了5個粽子,成績很‘慘烈’,完全不是想象中美好的樣子。”宋錫說,選擇擺地攤,主要是想鍛煉自己的口才和銷售能力,已經做好了賺不到錢的準備。
“通過這份工作來增強自己的溝通能力,提升綜合能力,上班的時候也能夠更加游刃有余。“宋錫說。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石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