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 村
山上的云霧,說來就來,車開著開著,幾分鐘前還能見的遠山就已被遮住。看到前面路邊有人放牛,我們第三次停車詢問,對方仍手將指向道路前方,云霧深處。在山里繞了3個小時后,我們?nèi)晕吹竭_那個地圖上都難以找到的村子——阿布洛哈村。
霧越來越濃,盤旋的路仿佛沒有盡頭,我們甚至開始懷疑,這條路是否真的通往阿布洛哈村,直到看見200米外突兀出現(xiàn)的洞口。穿過兩條隧道,迎著眼前的亮光,我們終于看到了一片開闊地上的村子。
“阿布洛哈”彝語意為“封閉偏遠、人跡罕至的地方“,雖地處偏遠,又是穿洞而見,但這里卻并不是“桃花源”。2013年,這里被納入極度貧困村,直到2019年底,全村還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9戶,182人未脫貧,貧困發(fā)生率71.94%。
![阿布洛哈村支部書記吉列子日](http://n.sinaimg.cn/sc/crawl/74/w1080h594/20200630/3bd8-ivrxcex6608337.jpg)
村支部書記吉列子日站在村口等我們,他1米76的個頭,皮膚偏黑,有一雙寬厚的手掌,今年才25歲。當(dāng)聽到同事補充介紹他是“布拖縣最年輕的村支書”時,他靦腆地笑了笑:“我還是長得有些著急了。”
沿著碎石和泥路,吉列子日把我們帶到了他的“辦公室”,是村上小學(xué)里的一間房,房里有一間大的會議桌和一個上下鋪,墻上還貼著吉列子日和村民一起修建水利工程的照片。
吉列子日曾是村里最早到大山外讀書的孩子,從小向往外面世界的他,最終還是回到大山里,“我知道出山有多不容易,所以想回來幫助更多人走出去。”吉列子日說,說起回來的初衷,吉列子日看了一眼大山,回憶起從小到大和出山之路的故事。
![阿布洛哈村支部書記吉列子日,他身后是村里的老路](http://n.sinaimg.cn/sc/crawl/290/w1080h810/20200630/0fd2-ivrxcex6608991.jpg)
出 山
近70度的斜坡的路,呈“之”字形沿山而上,路上鋪滿大小不一,棱角分明的石頭,一不留神,腳下就會打滑,吉列子日大步向前走著,邊走邊提醒:“腳要斜著走,不容易滑。”
即使熟悉路的村民,走這條路到烏衣鄉(xiāng)也要3個多小時,這條村民世世代代走的老路,也是阿布洛哈村每個小孩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不為出山,也為生計。
阿布洛哈村分為四個組,一二組位于山上,三四組臨近山下河谷。山上缺水,水土流失嚴(yán)重,沒有種植水稻的條件,只能靠人背馬馱的方式從外界獲取大米,一些基本生活物品和外出就醫(yī),也都靠這條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