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洛哈村的老路阿布洛哈村的老路

  如果遇到有人受傷或生病,急需出山,情況則更加嚴重,需要全村男子一起出動。吉列子日清楚記得,2016年有個婦女得了急性闌尾炎,全村四個組在家的20多個男子就集中在一起,用樹枝編了一個簡易擔架,4個人一組每走四五百米就輪換一次,采取這種接力方式,抬了7個多小時,才送到山底下的醫院,“當時我們是一口水都沒喝,一點沒歇。”吉列子日說。

  6歲時,吉列子日就被父母帶著走上了這條路,“那時候路走到一半,還必須讓他們背著走,要不走不動。”吉列子日說,他回憶,當時路只有一人寬,后來逐步加寬后,才能人和馬并行。

  2007年,吉列子日讀書時,村里還沒小學,許多父母嫌孩子上學路太遠,就讓孩子去放牛放羊。“我的父親讀過書,所以堅持讓我去鄉里讀小學。”吉列子日說,為了不把時間都浪費在路上,他只能每周五下午回家,周天下午再回學校。

  讀了書之后,吉列子日更想去外面看看。就這樣,他一路讀到西昌,考了大專,畢業后正碰上村支書換屆,就決定把自己所學的帶回家鄉。

  當上村支書后,吉列子日更深刻感受到,無論是想改善生活條件,還是發展產業和教育,都受到交通的制約。阿布洛哈村第一書記在《村情手冊》上曾這樣分析貧困原因:由于歷史原因,該村與外界溝通較少,交通不便,求學不便,全村老人及中年基本無教育,無法外出打工……

  為了讓村民多出去看看,改變觀念,吉列子日也想過不少辦法,對那些不想讓孩子上學的父母,吉列子日就以去城市一日游的為借口,實際上是想帶他們去城市里體驗下不識字的感覺,當時有家長只會認標志,連廁所都找不到時,吉列子日趁機說:“你看不識字連廁所都找不到,你為什么還不讓孩子去讀書。”

  這次經歷讓吉列子日認識到,他們在阿布洛哈村呆了太久,大山就像橫在內心的一堵墻,只有走出大山,才能真正改變觀念。這種以旅游的方式把大家帶出山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只有路修好了,才能讓村民更加積極走出去。“但當時也只想怎么把老路修得更好,從來沒想過能有通車的新路修到村口。“吉列子日說。

被群山環抱的阿布洛哈村被群山環抱的阿布洛哈村

  修 路

  從阿布洛哈村村口回望來路,如果天氣晴朗,可以清楚看見通村公路最后一段經歷的地貌:先是一段緩坡下的的沿山公路,在前方山體突然變成90度的峭壁時,第一條670米的隧道穿山而過,隨后是兩山間的峽谷,一條長30米的鋼架橋橫跨期間,最后又是一條長361米的穿山隧道。隧道的出口正上方50米處,時常鋪著整齊的長方形狀云霧,依附山體漫延開去,將整條路包裹起來。

  復雜的地形和堅硬的石質,給通村公路的最后1公里修建,造成了十分大的困難。

  從2018年到2020年,這條路,阿布洛哈村村民已經等了太久,有的村民甚至在通車之前,就已買好摩托車。

  時間回到2018年,8月12日,吉列子日清楚記著這個日子。這天他早上6點就醒了,很久沒有這么激動過的他,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道路施工測繪隊。其實,在5個月前,吉列子日已經把要修路的消息,在村民大會上說了,但大家都不信:那么陡的峭壁,怎么可能修得過來?

  施工方的一段記錄也印證了村民的想法:2號、3號隧道本不在規劃內。初步規劃是沿著絕壁,開挖一條掛壁公路通往阿布洛哈村。但難度非常大,而且極其危險。后來才改為開挖隧道的方案。3號隧道長361米,耗時65天。2號隧道長670米,石質堅硬,最難挖。從今年1月起,3臺挖掘機、2臺裝載臺、35臺拖拉機、80多名筑路工人日夜奮戰,終于在5月15日晚,把高6米、寬4.5米、長670米的2號隧道挖通。到6月30日,布拖縣阿布洛哈村至拖覺鎮“金通工程”鄉村客運班線正式開通。

阿布洛哈村的通村公路阿布洛哈村的通村公路

  吉吉爾貴是當地村民,本來經營著當地一家小賣部,他參加了兩個隧道的挖掘工作。他回憶,2019年隧道開掘時,每天能看見圍觀的村民,他每次忙完回到村里,也有親戚朋友問他施工進度,人們開始更加關心修路的進程。路通了以后,他又在村上的安置房建設找了活,一天能掙200塊。“以前進貨都是我跑,現在路修好了,進貨是用車拉過來,小賣部就給老婆打理了。”吉吉爾貴說。

  同樣是在2019年底,村民且沙色聰賣了他的紅色矮種馬,添了3000元買了一輛摩托。路要通了,馬也沒用了,路修到哪里,且沙色聰就把摩托停到哪里,現在每個月遇上進貨趕場,他都會騎上摩托車,去鎮上轉一圈。

  6月30日,天下著雨,山間的云霧又起。一輛黃色小巴接了村民,很快駛進云霧里。路又看不見了,但每個阿布洛哈村村民都知道,這條路將通往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