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破“最熱記錄”的氣候變暖,誰是背后推手?

  事實上,極端高溫、少雨也是今年四川遭遇到的氣象條件難題。根據預測,目前厄爾尼諾狀態持續時間已超過15個月,受厄爾尼諾影響,今年夏季氣象條件將是近60年來最差的一年,空氣質量形勢十分嚴峻。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平均溫度的升高和極端氣候現象。”在向柳看來,平均氣溫再破紀錄,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導致氣候變暖屢創“最熱紀錄”的因素很大程度在于溫室氣體排放。向柳告訴記者,對于成都來說,因大量的人工發熱、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熱體及綠地減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溫化”,也就是城市熱島效應。與此同時,溫室氣體對氣候變暖的影響更大。溫室氣體的累積排放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21世紀末期及以后的全球表面變暖,“即使人類立刻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其造成的增溫效益也將持續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

  向柳此言是有據而來。據世界氣象組織2019年底發布的《溫室氣體公報》,2018年地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再創新高,達到407.8ppm,是1750年工業化前水平的147%。溫室氣體水平持續增長已成長期趨勢,未來將導致溫度升高、更極端的天氣等愈發嚴重的氣候變化。聯合國環境署2019年底發布的《排放差距報告》指出,即使當前《巴黎協定》下所有無條件承諾都得以兌現,全球氣溫仍有可能上升3.2℃,將帶來更廣泛、更具破壞性的氣候影響。報告預計,要將升溫幅度控制在2℃內,2030年全球年排放量必須在各國提交的無條件國家自主貢獻減排方案基礎上再減少15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即2020年至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年均減少2.7%。

  四川發布全國首份應對氣候變化需求清單 

  將建“窗含西嶺千秋雪”冰川直播平臺

  “節能”、“低碳”,是不少城市應對氣候變化中頻繁出現的兩個詞。“十三五”期間,四川降碳控溫成效顯著,尤其是成都,自2017年獲批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以來,始終圍繞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能源、城市、碳匯、消費和制度能力體系”,初步構建起綠色低碳產業、能源、城市、碳匯、消費和制度,“碳惠天府”碳普惠機制全面啟動。同時,四川還獲批成為全國非試點地區第一家擁有國家備案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構的省份,碳市場能力建設參與人數超1萬人次,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量累計成交1400萬噸。林草碳匯加快開發,大熊貓碳匯專項基金成立運行,川西南林業碳匯模式多重效益顯現,實施大型活動碳中和,建成龍泉山城市公園碳中和林,發行軌道交通、錦江綠道建設債券,上線綠色金融超市——“綠蓉融”。

  “十四五”期間,四川又將如何加強氣候風險管理,防范“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在向柳看來,有兩個關鍵詞值得關注,一個是“減緩”,通過減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來“治本”。向柳透露,在第八個全國低碳日到來之際,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將向社會公開發布全國首份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雙創”需求清單——《四川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創新創造需求清單》,立足四川省實現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既定戰略目標,從全球氣候變化本地化影響與風險、城市和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達峰、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協同管控、脆弱領域和區域氣候變化適應、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支撐五個方面,提出30條創新創造需求。其中,就包括建立“窗含西嶺千秋雪”冰川直播平臺、研究老齡化進程中氣候變化健康風險、建設光伏社區和村莊、創新甲烷回收利用協同技術體系和商業模式、研發四川盆地和安寧河谷熱浪預警預測模型、探索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搭建溫室氣體清單智慧生成平臺、建立低碳生活一體化服務平臺等亮點需求。

  另一個關鍵詞則是“適應”。向柳說,全球氣候變化是21世紀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我們應該要為未來氣候變化作準備。”在向柳看來,不管是新加坡樟宜機場的高于平均海平面一定高度的設計,還是各地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包括成都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科學規劃綠色低碳的城市空間體系、鼓勵低碳的生活方式都是有力的嘗試。

  紅星新聞記者 李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