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2009年,“蜀山之王”貢嘎山冰川面積減少11.3%,海螺溝冰川平均每年消退25—30米……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數據顯示出氣候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

  7月2日是第八個全國低碳日,這一旨在普及氣候變化知識、推動落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任務的活動日,將氣候變化的危機再次攤開在人們眼前,那么,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呢?

  冰山消融背后的氣候危機

  四川省氣候中心的分析表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川西高原持續變暖,低溫日數顯著減少,積雪日數每10年減少6.2天。而根據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的分析,1966—2009年“蜀山之王”貢嘎山冰川面積減少11.3%,其東坡的海螺溝冰川平均每年消退25—30米,冰川厚度持續減薄。

  氣候變化不僅發生在川西地區,也遍布四川每個角落。根據《四川省氣候變化監測公報》,1961年以來,全省年平均氣溫呈現顯著升高趨勢,平均每10年升高約0.17℃,近20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時期。分季節看,冬季平均氣溫升高最快,每10年升高大約0.21℃;分區域看,攀西地區升溫最快,每10年升高0.29℃,高于全球和全國平均水平。

  區域氣候變暖帶來了系統性影響。比如,高溫天氣更加頻繁,城市地區夏季制冷用能需求更加旺盛,鄉村地區山火風險進一步加大。201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從“瀕危”下調為“易危”。但越來越多研究表明,受氣候變化影響,大熊貓棲息地氣溫呈升高趨勢,氣候變化將使大熊貓的棲息地范圍減小、破碎化程度加重。“據有關專家預測,未來30年隨著氣候持續變暖,會間接對大熊貓的生存帶來更大的挑戰,比如大熊貓喜食的竹類植物分布將會往海拔較高、氣候涼爽的環境中變化,大熊貓就需要遷移。”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氣候中心工程師向柳告訴紅星新聞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