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防護:口罩佩戴情況不佳 攤販玩“貓鼠游戲”

  記者在暗訪中發現,問題最嚴重的還是個人防護。這一方面說明存在管理疏漏,另一方面也說明商家和顧客的自我防護意識在淡化。

  6月30日,記者在眉山大市場和眉山文安市場蹲守了1個小時。正值高峰時段,市場內人潮涌動,但大部分市民和商販都未戴口罩。豬肉經銷商王先生說,今年以來,市場管理經歷了由緊到松,再由松到緊的過程,尤其是北京新發地市場疫情發生后,眉山市場一度管得非常嚴。“但隨著氣溫升高,戴口罩太熱了,大家佩戴口罩的自覺性也降低了。”王先生說。

  在瀘州市江陽區沙茜海鮮市場,一些攤販和市民認為,瀘州已經很久沒有出現疑似和確診病例了,沒必要再戴口罩了。“商戶沒戴口罩,我其實也有點擔心。我自己都是戴口罩,隔很遠買菜的。”市民淦女士說。

  對于佩戴口罩的問題,各地市場其實都采取了相應措施。在成都雙流區白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內,廣播幾乎不間斷地播放著語音提示,“進入市場請佩戴口罩”。該批發中心負責人李瑾介紹,為督促倡導商家、顧客佩戴口罩,市場在每個分區都安排了20多人不定期巡查提醒,“但市場確實太大,人又太多,很多人當面把口罩戴好,轉身就摘掉了。”

  監管部門回應:立即落實整改 堵上疫情防控漏洞

  對于暗訪中發現的問題,記者向各地相關監管部門進行了反映。

  6月30日上午,記者在成都雙流區白家農產品批發中心暗訪時,正巧雙流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的相關負責人也在市場。記者將暗訪發現的問題反映給幾位負責人。雙流區商務局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北京新發地市場疫情發生后,白家農產品批發市場立即采取了多種防控措施,將原先的三級防控標準提高到二級,對235名從事進口海鮮、肉類等商品的市場從業人員全部進行核酸檢測等,“對發現的問題我們立即落實整改。”該負責人說。

  攀枝花市市場監管局市場科相關負責人坦言,北京新發地市場出現疫情后,他們對農貿市場的督查由原來的每周一次增加到每周不少于兩次,同時在市內不同區域組建監管小組。但市場管理方和商戶更多地考慮經濟效益,放松了疫情防控。對此,攀枝花市市場監管局將聯合各區市場監管部門出臺疫情防控常態化相關措施,“以西海岸市場為試點,管好人、物,盡快堵上疫情防控出現的漏洞。”

  眉山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認為,農貿市場是當前疫情防控的重點區域,省上《通知》下發,眉山立即制定了落地政策和措施,并要求市場開辦者務必落實好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強化對入場經營者的管理,同時加強市場內疫情防控,持續做好消殺工作,及時建立銷售臺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