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剛 四川在線記者 魏馮 瀘州觀察 陳向前/文 牟科/圖

  7月2日凌晨,瀘州長江大橋正式封閉施工,行人和車輛均禁止通行。

  這次“休假”長達三個月。這一段并不短暫的告別,卻是大橋連續工作38年來的第一次“休假”,也將對瀘州市34.7萬車輛帶來影響。

  “服役”38年,大橋因何而修?咋個修?修之后,人和車的出行咋辦?

“服役”38年的瀘州長江大橋7月2日起封閉施工。牟科攝“服役”38年的瀘州長江大橋7月2日起封閉施工。牟科攝

  一問:為何修?

  橋的“腿”被掏空、“臉”也遍體鱗傷,原本只能日通行8000臺車,如今得日通行10萬臺

  “確實得維修了,橋面有些坑洼、高低不平,萬一遇到橋中間出現交通事故,就別想順利過橋了?!奔易〗枀^藍田街道的市民王宏由于工作原因,長期要過橋,他表示很支持瀘州長江大橋的維修。

  王宏擔心的問題,確實是瀘州長江大橋日益凸顯的“毛病”。

  去年,交通運輸部也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出具一份直觀的“體檢報告”:長江大橋橋面存在裂縫和破損;橋墩部分因常年遭受江水沖刷,出現“被掏空”現象,存在較大結構安全風險,帶病運行安全風險大。如不及時處理,將危及長江大橋通行安全。

  據瀘州長江大橋維修整治工程項目常務副經理周鑄介紹起大橋出現“毛病”的原因:

  一方面是服役38年,橋體已老化,出現了T構裂縫、掛梁破損、支座脫空等各部件不同程度的病害。比如使用時間太長導致橋體老化, 橋面和箱梁出現裂縫;再比如橋梁基礎因長期受到水流沖刷影響,在2#、3#墩位置分別形成了13米和9米的沖坑,換句話說,橋墩部分因常年遭受江水沖刷,出現“被掏空”現象,如不及時處理,將危及長江大橋通行安全。

  二是長時間超負荷運行。周鑄表示,大橋原設計通行能力為日車流量8000輛左右,且只能雙向兩車道運行;目前日車流量已近10萬輛,變更為四車道使用,超過設計通行能力的10倍。瀘州市交警支隊的數據顯示,就算在平時,上下班高峰期,平均每分鐘有70多輛車經過大橋,即使在夜間,平均每分鐘也有30多輛車來往,日均車流量約在6萬輛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