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7月18日電(記者張海磊)近日,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的青杠坪礦業有限公司威龍州尾礦庫壩頂上多了一個二維碼牌子。尾礦庫工人用手機掃描二維碼,映入眼前的是檢查清單,依次檢查完后提交即可。同時,監管人員也可不定時進入頁面進行監督檢查。

  這是當地依托四川省安全科學技術研究院的技術給尾礦庫進行的“體檢”。站在高處,整個尾礦庫一眼望不到頭,被剔除有價值的精礦后的廢渣通過輸送管道源源不斷地排入。

  據了解,尾礦庫是具有高勢能的人造泥石流危險源,目前四川共有192座,主要分布在攀枝花市和涼山州。

圖為位于四川省攀枝花的青杠坪礦業有限公司威龍州尾礦庫。(四川省安科院攀西分院供圖)圖為位于四川省攀枝花的青杠坪礦業有限公司威龍州尾礦庫。(四川省安科院攀西分院供圖)

  汛期以來,南方經歷多輪強降雨過程,加之尾礦庫本身常年積累的系統性風險,使得漫壩、潰壩風險增加。“這些地方曾經一段時間內干旱缺水,企業一般對抽上來的水循環利用。但有時強降雨來得突然、降雨量大,如果尾礦庫防排洪能力跟不上,就會增加安全風險。”四川省應急管理廳相關負責人說。

  在米易縣恒通礦業有限公司傈僳灣尾礦庫,依托“北斗+”技術,技術人員將傳感器裝到尾礦庫關鍵位置,隨時監控庫內和壩體內部水位線,一旦水位超過臨界點,就會自動報警。此外,四川已通過衛星篩查、無人機詳查、三維激光掃描核查等技術給130多個尾礦庫建立了數字化健康檔案。

  “尾礦庫汛期風險的誘因有很多,但一定要分類分屬,從各項管控指標中間遴選出關鍵動態、強制穩態和基礎保障指標,才能實現多快好省的防范。”四川省安全科學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施富強說。

工作人員在北斗監測現場進行處置。(四川省安科院攀西分院供圖)工作人員在北斗監測現場進行處置。(四川省安科院攀西分院供圖)

  7月初,四川省安全科學技術研究院技術人員收到北斗監測后臺報警,經查看是一尾礦庫干灘長度變小。第一時間向企業詢問情況后,技術人員與當地政府監管人員又趕到現場查看。“干灘長度在允許的范圍內波動沒有問題,但如果超過紅線,一旦遇到暴雨,就有可能導致洪水漫壩和潰壩事故發生。”該院攀西分院高級工程師高航說。當天,政府監管人員緊急要求該庫停止生產,排除風險。

  據了解,除了技術助力外,四川省所有尾礦庫建立了村社、企業、鄉鎮、縣四級包保責任制,進入汛期以來堅持每天一研判、每周一會商。四川還要求尾礦庫企業8月底前要完成安全生產清單制,并于9月開展重點針對尾礦庫清單制的執法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