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短結合

  實施綜合治理,提高防洪能力;加強巡查、監測和預報,群防群治

  “必須要搞清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四川大學教授、水力學與山區河流開發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河流研究所所長黃爾認為,從氣候和地形上來看,想要讓所有中小河流“安靜下來”,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這是先天條件決定的。但從防災減災能力建設來看,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災害損失。”

  黃爾認為,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必須要做到“長短結合”。

  所謂“長”,是對流經人口、城鎮密集區和交通干線的中小河流進行綜合治理,并組織部分危險區居民搬遷;“短”,則是強化群防群治體系,利用已有水庫群層層攔蓄、分段滯洪,“四川有8000多座水庫,絕大部分都分布在中小河流上,如果運用得當,不僅能夠減少自身損失,也可以減輕長江流域的壓力。”

  提到“長”,省水利廳建設處副處長嚴昭昭介紹,中小河流綜合治理的方向有二:拆除、改建礙洪橋梁和石河堰等涉河建筑物,擴挖疏浚河道,修建堤防和護岸工程等;固腳、固床、護坡,對河岸和河道進行保護,“治理過的河段,防洪、行洪能力都很好。”據了解,僅2016-2019年,我省就投入資金110多億元,完成1500公里河道綜合治理。

  “參照長江下游和淮河流域經驗,在中小河流沿線,可以通過修建莊臺、排洪溝等方式保護受威脅群眾安全。”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認為,對部分災害高發區的群眾,則考慮就地或易地搬遷,以減少人員傷亡。

  至于“短”,梁軍認為,非工程性措施同樣重要。

  他表示,無論是強降雨期間監測預警、巡查防守還是汛前轉移演練、物資儲備,四川皆有一套完整的預案。他建議,今后應該把中小河流,特別是盆周山區中小河流的預案制定和演練實施作為防汛重點,增強中小河流沿線群眾的警覺性、警惕性。

  鞠玉梅則透露,隨著全省21個市州的水文分局成立,下一步,我省基層水文站點將進一步向中小河流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