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批涉改建制村已全部完成掛牌運行,整個改革實現了預期目標
新格局
推進順向調整,形成一大批適應人口規模、產業發展、生態宜居的集鎮村、中心村、特色村,逐步構建起鎮村互動、梯次分明的鄉村發展新格局
新生活
打通各地政務服務惠及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解決基層群眾辦事路途遠、花費時間長的難題
新隊伍
村干部隊伍實現了總量下降、年齡下降、學歷提升、能力提升“兩降兩升”正向變化
“新村芒果產量更高,前來收購的人就沒有斷過。”8月24日,攀枝花市鹽邊縣桐子林鎮金河村芒果飄香,種植40多畝芒果的村民馮國祥說起今年的銷路,樂得合不攏嘴。
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后,原金河村、納爾河村合并為金河村,新村幅員面積增至84.6平方公里,優質晚熟芒果連片種植面積達5萬余畝,躍居全省第一。借助“合村并鎮”機遇,金河村整合資金9320萬元,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以芒果產業發展為主的特色村。
金河村的變化,是四川省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的一個縮影。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將屬于縣級事權的村級建制調整,作為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的“姊妹篇”統籌考量、一體謀劃、整體推進。目前,全省首批涉改建制村已全部完成掛牌運行,整個改革實現了村規模調大、布局調優、實力調強、服務調好、隊伍調活、機制調新的預期目標。
是版圖重塑
更是布局優化拓展產業空間
作為傳統農業大省,過去,鄉鎮村社數量多、規模小、實力弱,是影響四川廣大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大阻礙:村級建制總數達5.3萬,居全國第二位,其中,建制村4.54萬,居全國第4位。
順應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版圖重塑的同時,如何讓村莊布局更優化,產業空間得到拓展?是擺在各地村級建制調整改革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調整中,各地順應人口流向、交通流向、經濟流向,立足營造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打造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保護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大力推進順向調整,形成一大批適應人口規模、產業發展、生態宜居的集鎮村、中心村、特色村,逐步構建起鎮村互動、梯次分明的鄉村發展新格局。
同時,各地打破制約鄉村產業發展的建制壁壘和地域限制,將地緣相近、產業相似、發展相融的建制村進行優化調整。
成都市對標廣州、杭州等城市實施優化調整,全市社區占比由39.08%提升至57.48%,管理與服務半徑更加適宜,更加符合特大中心城市發展規律;綿陽市建制村平均面積由5.8平方公里增加到11.73平方公里,平均人口由1197人增加到2376人,實現面積、人口“雙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