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攝影報道
7月2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鞏固和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川辦發〔2020〕51號)(以下簡稱《意見》)印發實施。這份文件具體講了啥?9月3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對該文件進行了解讀。
會上介紹,據統計,2011年至2019年,全省累計投入資金733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4169萬畝,為全省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近700億斤、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2019年,全省建成高標準農田380萬畝,完成國家下達我省的年度目標任務,在農業農村部201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綜合評價結果的通報中,我省綜合排名全國第9位。
但是,當前四川農田仍面臨基礎設施薄弱、歷史欠帳較多等問題。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肖小余介紹,“十二五”以來建成的高標準農田中達到“三網”配套的比重不高,有效灌溉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43.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相當部分地方工程性蓄水嚴重不足,還有不少旱山村、望天田,全省常年因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損失糧食15至20億斤。
他介紹,《意見》共四部分,包括總體要求、重點工作、強化資金投入和機制創新、保障措施。《意見》明確了目標任務:今年全省累計建成4430萬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到2022年,建成5000萬畝高標準農田,穩定保障全省糧食年產量700億斤以上。
據評估,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大約提升1個等級左右,糧食產能大約提高10%-20%,畝均糧食產量提高50公斤以上,特別是在嚴重氣象災害年份,項目區糧食產能穩定性水平要明顯高于非項目區。到2022年我省完成5000萬畝建設任務后,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將能生產約占全省80%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