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評論員 李勤余

  最近,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高坡鎮小學疑因教師體罰學生死亡事件引發廣泛關注。今天,蒼溪縣公安、教育等部門組成的聯合工作組證實,高坡鎮中心小學校五年級學生張某非正常死亡前,確曾遭受任課教師王某體罰。

  體罰確實存在,這也意味著當事教師必須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事件的后果令人感到痛心,但仍有一系列疑點有待進一步的調查來澄清。

  根據警方初步查證的結果,張某累計被王某用戒尺打手心4次,罰跪約5分鐘。有網友提出疑問,這樣的體罰為何會直接造成死亡?因此,任課教師的體罰和張某的死亡到底有著怎樣的因果關系,需要由權威的調查結果來回應。

  另外,根據此前的新聞報道,孩子的家屬稱,孩子因有兩道數學應用題做錯曾被數學老師王某罰“跪在講臺上,揪耳朵、打腦袋、打手等”。這與初步調查結果中體罰的嚴重程度并不一致。家屬還表示,孩子曾經告訴家長,只要一上數學課就怕到發抖,因為老師“最愛打人”。當然,家屬的說法是否屬實,也需要通過調查結果來說話,因此,我們不妨再保持一點耐心,給調查組一些時間。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樁悲劇和教師對學生的懲戒有關。2019年11月,教育部出臺《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征求意見稿)》。當時,這一規則受到了輿論的支持,網友的共識是,“熊孩子”不能沒法管、沒人管。教育部也認定,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

  然而,懲戒絕不等于體罰。意見征求稿里就講得很清楚,可以采取當場教育懲戒的方式有:點名批評;責令賠禮道歉;做口頭或者書面檢討;適當增加運動要求;學校校規規定的其他適當措施。但問題仍在于,什么是“適當增加”?什么是“適當措施”?

  回到小學生死亡事件本身,當事教師用打手心、罰跪來懲戒,屬于直接造成學生身體痛苦的體罰行為,不該被允許。這也提醒我們,在一線教學工作中,“懲戒權”必須有明確的界限和權責認定。什么是“適當”,什么是“過度”,都應該讓公眾和學校心中有數。否則,“懲戒權”既有可能形同虛設,也有可能被濫用、歪曲,而這都是有違初衷的。

  涉及教師的負面新聞被曝出,往往會帶來不小的爭議。雖然我們常說這些是“個別事件”,但對一個孩子和一個家庭來說,就是百分之百。因此,關于違規的體罰和正當的懲戒,都需要用一根權威的標尺來衡量。這是保護學生,也是保護教師。

  小學生死亡事件已經無法挽回,但很多工作如果能做在前面,在日常教學中多一點觀察和監督,悲劇或許并不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