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扶期滿主動留下

  說服妻子成為“幫扶一家子”

  時間過得快,2018年8月,第四批對口幫扶工作兩年期滿,徐俊本可以隨工作組回眉山。但是,面對電腦上的工作交接單,徐俊打出的卻是繼續留下的申請書。

  “嘎伍嶺70余戶漏雨、漏雪的房屋修繕剛啟動,電商銷售量仍待提高,連接縣城的大橋還沒有蹤影,半途離開,一不放心,二不甘心。”徐俊說,自己還有一個心愿,就是和嘎伍嶺的鄉親們一起見證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的那一刻。

  不過,徐俊也有糾結的地方:一邊是脫貧攻堅關鍵節點走不開,一邊是照顧妻兒的責任難舍。

  思來想去,他決定動員當高中教師的妻子陳丹,帶上剛上小學的兒子一起來幫扶。“這樣就能一家團圓,我也能盡到一個丈夫和父親的責任。”

  經常聽徐俊講工作酸甜苦辣的妻子,很理解也很支持,報名參加了眉山第五批對口幫扶金川工作組,支教金川中學。

  在眉山青神,徐俊一家和父母在一起,很少下廚做飯。如今,妻兒都要過去,父母頗有微詞:妻子可以過去,娃娃還小,就不過去了。

  不過,在征求兒子意愿時,徐俊6歲的兒子滿心歡喜地說:爸爸、媽媽去哪兒,我就去哪兒。

  孩子的懂事讓徐俊和妻子非常感動。一到金川,妻子就迅速調整心態,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扎實的工作作風,投入到金川的教育事業中。

  在金川中學教師馬謀康看來,陳丹最大的優勢是對孩子“三觀”的影響。“陳老師會客觀地教導孩子們,讓娃娃們客觀地看待外面更大的世界。”

  早上吃剩飯,中午妻兒在學校吃飯,只有晚上一家人才能聚在一起。但因為徐俊走村入戶,一周能吃上3次團聚的晚餐,徐俊就很知足了。

  就這樣,一家人齊心協力扎根在這里,成為雪域高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從此,脫貧攻堅路上,多了這一家子。

  脫貧摘帽不算什么

  “我要和大家一起見證全面小康”

  再次留在雪域高原,徐俊干勁更足了。2019年年初,村里道路維修工程竣工,3月,金川河大橋開工工程進展順利。協調工作,維持秩序,嚴把質量關,徐俊每天騎著摩托車工地、村上兩頭跑,恨不得一年365天都在工地上。

  2019年5月,長151米、寬4米的混凝土大橋建成通車。74歲的貧困戶季云海住在村頭鐵索橋往下兩公里的船頭灣,其感嘆:“真是祖祖輩輩都想不到啊!”

  進村的路越來越寬,改擴建200平方米的村級活動陣地,拓寬14個盤山村道回頭彎,人畜飲水工程延伸入戶……

  徐俊和妻兒的堅守付出,換來了碩果累累:現在的嘎伍嶺上百畝花椒串串紅,百畝翠李掛枝頭,高山土雞不愁銷。2019年,嘎伍嶺村人均收入超過1.5萬元,3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脫貧,村子也成功摘掉了貧困帽。

  不過,徐俊和他的摩托車仍沒有停下來。

  海拔近3000米的山村,夜晚靜得只能聽見蟲鳴聲。徐俊還在忙著入戶走訪,考慮到種植業受天氣影響較大,他征求大家意見,發展養殖業。

  幫扶快滿4年,今年底,徐俊就將返回青神。時不我待,他想做的事還很多。

  “雖然我們之前接受了省上相關部門的驗收,但是我們還需要鞏固。進村的道路還比較窄,我們正在加寬。在產業發展上,我們依托支部加貧困戶加電商的方式,不光發展種植業,還發展養殖業。此外,除了鄉村治理,村子外有些地方已經發展起鄉村旅游。嘎伍嶺村風光如畫,可以依靠鄉村旅游提高村民收入,實現鄉村振興。”徐俊的想法很堅定:脫貧摘帽不算什么,我要和大家一起見證全面小康。

↑徐俊(右一)邀請成都中藥材公司專家到嘎伍嶺村研究白芪中藥材試種方案。↑徐俊(右一)邀請成都中藥材公司專家到嘎伍嶺村研究白芪中藥材試種方案。

  “村民們的故事,又何嘗不是千千萬萬中國人不懈追求、改變命運的奮斗歷程?”回想這幾年,徐俊無愧于心。他說,自己和這里的情緣將延續下去。無論未來自己身處何方,這個叫嘎伍嶺的地方,都將是他一生的關注所在。

  當然,也不是一點愧疚沒有。說到這里,徐俊笑了起來:“兒子跟著自己瘦了,我被媽、老漢(父親)說過。”

  蘭婷 鄭歡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蔣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