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余座古城構建起四川山城防御體系
公元1235年,宋蒙戰爭打響,數十萬蒙古大軍在東起淮河、西至巴蜀的戰線上,對南宋發起了全面進攻。
蒙古鐵騎所到之處無不摧枯拉朽,卻在四川受阻。南宋朝廷在此依山就勢修筑城寨,構建起了一套規模龐大、“如臂使指,氣勢聯絡”的山城戰略防御體系,在此拖住蒙軍長達半個世紀。
多年研究宋蒙戰爭史的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陳世松介紹,蒙古人的計劃中,“欲略定西川下流諸城,當先定成都,以為根本。”“先取全蜀,蜀平,江南可定”。在1235年發起戰爭后,次年便大破四川門戶陽平關(位于今陜西寧強縣境內),此后長驅入蜀。數月之內,成都、利州、潼川三路所屬府州俱陷。不過當時蒙軍意在劫掠財物、俘掠人口,無占領土地的遠圖,不久北撤。也正因為如此,地處川東的夔州(今奉節縣)一路以及瀘(今瀘州市)、果、合數州才得以幸免。
在此危急形勢下,南宋朝廷開始重建四川防務。1242年,宋理宗命余玠出任四川宣諭使,旋即升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全權負責蜀地防務。在此后的數十年里,這位南宋名將采取“守點不守線,連點而成線”的策略,發動眾人陸續在川內江河沿岸險峰之上,擴建和新修了數十座山城,“皆因山為壘,棋布星分,為諸郡治所,屯兵聚糧為必守計。”到1244年時,四川軍事布防已初見成效,余玠憑借山城寨堡與蒙軍展開了大小三十六戰,“多有勞效”。此后幾年,他又增筑了一批山城,進一步完善了四川山城防御體系。
陳世松介紹,余玠精心營造的山城有幾大特點。一是均“依山筑城、恃險拒守”。它們幾乎全部修建在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流域中四面險崖峭壁的山頭上,山勢險要,狀如城郭,是天然險固之地;城內卻較為寬闊,有田可耕、有水可飲,可容平民和軍隊長期居住和守御。更重要的是,這些山城彼此有水陸道路相連,互為犄角。一城有事,他城馳赴救援。即使遭遇突襲,也能從容對付,不戰自守。
眾多山城中,有8處最為有名,分別是劍閣苦竹寨、蒼溪大獲城、通江得漢城、金堂云頂城、南充青居城、合川釣魚城、蓬安運山城、奉節白帝城。因8處山城所在地的府治曾遷往這里,它們又被后世稱為“抗蒙八柱”或“蜀中八柱”。
2012年底,四川省古城堡文化研究中心開始對宋蒙(元)古城開始全面摸底調查。他們發現,歷史上有記載的宋蒙(元)古城多達100座左右,規模巨大。更鮮為人知的是,蒙軍也修建了十余座城寨,可見當年四川戰區的拉鋸戰耗時久遠。
近800年過去,四川現存的古城仍然多達30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