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張若婷
早在今年1月3日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中央就明確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當前,在新發展格局逐漸形成的背景下,成渝地區打造新增長極有哪些特點?服務貿易發展對我國西部內陸地區的發展將發揮怎樣的作用?10月15日,在重慶解放碑論壇上,多位專家發表了相關看法。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張威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階段就成渝都市圈的發展來說,相關城市能找到各自發展的定位、形成錯位分工和有效互補很重要。
“這也就意味著,比如有一些不適于在成渝發展的產業,其實可以外放出去,這樣整個城市圈的活力才能體現出來。”
數據顯示,成渝城市群的經濟總量已從2014年的3.76萬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約6萬億元,經濟體量占西部地區城市群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雖然成渝地區正在成為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張威仍表示,如果對標長三角城市群,成渝地區經濟圈和城市群的發展存在“層次感”不夠好的問題。
“上海領先處于發展的高級水平,部分區域通過產業承接成為中級發展區域,還有一些產業可以再分到下一個發展水平層次。”張威稱,與長三角城市群產業層層銜接的布局相比,成渝地區當前成都和重慶突出發展、成渝“獨大”的趨勢較明顯。這種情況下,在整個都市圈形成分層次的發展就很重要。
“所以需要很好的謀劃、區域發展的布局,才能讓城市群發展起來,不然就會造成產業在成渝兩地高度集中,導致區域規劃與發展的落差。”張威對記者表示。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也在論壇上表示,當前成渝都市圈城市之間的雙向循環明顯少于長三角城市群,城市間的產業分工不夠明朗。
當前,我國已進入由中心城市、城市群引領區域發展的時代,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經濟群”再到“成渝雙城經濟圈”,可以看出城市單極化的發展已比較少。從“十四五”開始,城市和區域之間的互動與融合將成為發展大趨勢。
王一鳴稱,從相互間的貿易來看,重慶是四川的第一大國內貿易伙伴,但是四川卻是重慶的第五大貿易伙伴,相互是不對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