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江上的水鳥吸引大量市民圍觀青衣江上的水鳥吸引大量市民圍觀

  幾時來,幾時走 “基因密碼”說了算

  今年9月6日,300多只灰頭麥雞抵達雅安,到達時間比起去年的記錄晚了僅僅一天。進入11月,越來越多的候鳥陸續抵雅。按照慣例,這些候鳥將在雅安度過整個冬天,到明年的3月份才開始陸續離開。

  鳥兒為什么會按時來,按時走?市鳥類保護與觀賞協會會長羅向冰道出其中原委。

  據清乾隆四年《雅州府志》記載,雅安特產“鶴、鸕鶿、慈鳥、錦雞等。1939年民國政府組織的“西康科考”活動,科學家孫明經拍攝的照片顯示,青衣江河谷帶(如今彩虹橋至水津關十公里河道)原是蘆葦濕地,是鳥類聚集的中心區。

  數萬年以來,東亞至澳大利西亞和中亞(南北)兩條鳥類遷徙線在此段重疊,包括翻越青藏高原、橫斷山脈、秦嶺山脈的遷徙鳥都在此停留休整和補充食物,體能較差的留下后不再遷徙。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昔日候鳥們停留的地方已經變成了城市。不過,每年仍然有遷徙的候鳥選擇在該區域停留補給,棲居繁殖。

  “這一切,都是鳥類的基因密碼,它們知道如何遷徙,在哪里停留,什么時候離開。”羅向冰說。

  從2018年開始,在市委、市政府安排下,由市林業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啟動城區鳥類觀測和保護工作。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這項工作已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自2018年鳥類保護觀測點設立以來,已觀測到鴛鴦、雀鷹、紅隼、鵂鹠等鳥類在市中心鳥類觀測點、桃花島公園的自然環境中成功繁殖,其中鴛鴦數量最多。 多種珍稀鳥類聚集市中心越冬、繁殖的現象,吸引了國內外鳥類專家實地考察,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

  如今,我市正在打造國內首個以保護為主,觀賞、研學為輔的城市濕地觀鳥體驗區,穩步探索鳥類保護與觀賞研學“文旅新經濟”,正式翻開雅安綠色經濟發展的嶄新篇章。

  本網記者 魯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