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罕見的調查
一天時間記錄到
大型猛禽5種共41只
進入秋季,候鳥進入遷徙期。成都觀鳥會重點對猛禽、雀形目鳥類和水鳥等展開調查監測。
在猛禽方面,成都觀鳥會與成都鄉野走廊從9月10日到10月31日的51天內在龍泉山開展了29次調查,共記錄到猛禽24種共3384只個體。其中數量最大的前三種是普通鵟、雀鷹和鳳頭蜂鷹。僅10月21日這天,成都觀鳥會便在龍泉山記錄到了烏雕29只、草原雕7只、白肩雕2只、短趾雕2只和靴隼雕1只。“單日記錄到種類和數量如此之多的大型猛禽,在國內已知的猛禽調查當中實屬罕見。”成都觀鳥會相關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表示,此次調查在龍門山都江堰-崇州-大邑一線,增加了趙公山東南坡、懷遠富強村等多個猛禽觀察點。“雖然大部分猛禽遷徙主要走成都平原東西兩側的龍泉山和龍門山一線,但仍有一定數量的猛禽路過成都平原或在平原區停留。”
在雀鳥方面,鶇科和鹟科遷徙鳥類種類較多,如寶興歌鶇、栗背短翅鶇、白眉鶇、棕腹大仙鹟等,椋鳥科的遷徙鳥類常集大群,沙河升仙湖濕地附近灰椋鳥和絲光椋鳥的集群有千只以上,家燕也時有數百只的集群。
在水鳥方面,秋末冬初已有不少水鳥踏上遷徙路途,白眼潛鴨、鳳頭潛鴨、鴛鴦陸續在河湖濕地出沒,錦江華陽段有逾百只黑翅長腳鷸停留。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0月22日,鳥友袁開放在四川大學望江校區記錄到白喉斑秧雞,系成都鳥類新記錄,亦是四川鳥類新記錄。
生態效益進一步顯現
記錄鳥種持續增加
繁殖度夏等情況穩定
在鳥類繁殖及度夏調查方面,7月后,成都市域范圍內繁殖的鳥類大多幼鳥已經離巢獨立生活,進入度夏期。浣花溪公園記錄到水雉出沒,青龍湖記錄到大白鷺,白鷺,蒼鷺,夜鷺等鷺科鳥類在成都市有較大量的繁殖與留存。紅耳鵯等在成都已有多年繁殖記錄。
在野生鳥類疫源疫病監測方面,在調查監測中除發現少量鳥類因撞擊人工建筑如高樓玻璃外墻和橋梁玻璃護欄等而造成的非正常傷亡之外,未發現鳥類因疫病而死亡的情況。
成都觀鳥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監測數據來看,成都地區鳥類繁殖、度夏和秋季遷徙等情況穩定正常,由于監測相對較為系統,覆蓋面也較大,所記錄鳥種持續增加,記錄鳥類數量也為今年之最。“公園城市的生態本底進一步夯實,生態效益進一步顯現。”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彭驚 圖片由鳥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