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射洪市金華山東邊山腳,向下走數(shù)百級石階,蔥郁茂林間,涪江在眼前漸漸舒展開來。驀然回首,身后一險峻危崖刀削斧劈,寸草不生。崖上鑿有一方形淺龕,寬2.5米,高4米。龕內(nèi)有三個碩大遒勁的楷書——魏公堤。

資料圖片資料圖片

  魏公是誰,為何絕壁之上開龕鑿這幾個字?

  相傳,金華山腳下數(shù)萬百姓臨江而居,自西漢設廣漢縣治以來,一到夏天便會遭受涪江洪災,百姓苦不堪言。水患一直持續(xù)到南宋,直到一位名叫魏了翁的知縣到來,水患才得以整治。

  魏了翁是四川蒲江人,南宋慶元五年進士,歷知嘉定、眉州、瀘州、潼川府,累官至工部侍郎、督視京湖軍馬兼江淮督府。了翁一生博學,詩詞歌賦無一不通,著有《鶴山全集》一百零九卷。60歲去世時,宋理宗皇帝悲痛難抑,罷朝數(shù)日以示哀悼,追贈了翁為太師,謚文靖。

  魏公在廣漢任職時,重農(nóng)桑,倡教育,為民請命免賦稅,清正廉潔除科弊……短短年余時間,便“善俗為治,政績顯著”,縣域之內(nèi),百業(yè)俱興。

  在聲聲贊譽中,魏公遠眺涪江,心情沉重,水患一日不除,眼前的繁榮景象便無法持久。他決定修大堤,絕水患。

  政令一出,魏公率先自捐薪俸,并逐戶動員士紳富戶捐資捐物,鄉(xiāng)里百姓出人出力,并親自率軍民開山取石,擔土筑方。大半年后,一道北起金華山,南至金華鎮(zhèn),全長5公里的防洪大堤聳立在縣城之東的涪江岸邊,消除了多年涪江水患。

  數(shù)年后,魏公調(diào)任眉州(今眉山市),廣漢街頭萬人夾道,涕淚相送。為紀念魏了翁,商賈百姓自發(fā)集資出力,在金華山東坡崖石鑿壁開龕,刻下了“魏公堤”三個楷體大字。今日,昔日防洪大堤已不見蹤跡,魏公造福一方的故事卻在當?shù)亓鱾髦两瘛?/p>

  (蔣詩逸  四川在線記者  王若曄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