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鐘煜豪
“苴國”該怎么念?
早前,四川省廣元市一名政協委員提出,更正苴國讀音為“cháguó”,凸顯廣元茶葉歷史文化內涵。11月18日,廣元市民政局公開了相關答復函,民政局表示,經研究決定,暫不宜更正苴國“jūguó”讀音為“cháguó”,待疫情結束,我們再適時召開有關方面的專家會予以論證。
廣元市民政局介紹,1995年5月8日,廣元市市中區人民政府向市人民政府上報《關于市城區部分街道命名更名的請示》,并附示意圖表明位置。其中,因廣元為春秋戰國苴侯邑,擬將剛建成的東壩利州東路之南與利州東路平行的城市第二大道命名“苴國路”。市人民政府1995年5月17日召開論證會,邀請市委宣傳部、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領導和市區兩級民政、文化、建設等部門同志及有關人士討論這一命名、更名方案。1996年3月27日,市人民政府綜合各方面意見后下發《關于市城區部分街道居民地命名更名的批復》,其中命名包括苴國路。之后,又以“苴國”為專名命名了苴國廣場、苴國市場。市人民政府同時廣泛張貼了命名更名公告。
廣元市民政局稱,根據《地名管理條例》第三條“地名管理應當從我國地名的歷史和現狀出發,保持地名的相對穩定”和第五條:“地名的更名應遵循下列規定:凡有損我國領土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帶有民族歧視性質和妨礙民族團結的,帶有侮辱勞動人民性質和極端庸俗的,以及其它違背國家方針、政策的地名,必須更名。一地多名、一名多寫的,應當確定一個統一的名稱和用字。不明顯屬于上述范圍的、可改可不改的和當地群眾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規定,經研究決定,暫不宜更正苴國讀音為“cháguó”。
苴族、苴國是指上古至戰國漫長歷史中以廣元為中心、生活在今廣元和漢中等地的苴民族及其發展成的苴侯國。2016年,《廣元日報》曾刊文介紹了“苴國”的來龍去脈及讀音。
消息稱,有市民因看電視歷史劇《羋月傳》將“苴(jū)國”讀作“chá國”而懷疑廣元的“苴(jū)國路”、“苴(jū)國廣場”、“苴(jū)國市場”的“苴”字注音搞錯了,據說還有市民投書市委、市政府對此表示關注。
“苴”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上唯有“jū”一種注音,兩種詮釋:①補,組詞為“苴補”;②苴麻,大麻的雌株。而在《漢語大詞典》上,“苴”字有“jū”、“zhǎ”、“chá”、“zū”、“bāo”、“xié”6種注音,注音不同其義亦不同。其中,“苴chá”有一種詮釋:浮草;枯草。
苴國之“苴”應怎樣讀?文章稱,將苴族之“苴”讀為jū的是權威的巴蜀史專著、教材等。其中,《華陽國志·校注》明確的為此字作注且加同音字:“〔苴(jū居)〕巴人的一支”。《華陽國志·校補圖注》注:“‘苴’字,有多種音……一般讀同‘疽’,音jū。”四川省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審定、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四川歷史》課本給“苴”加括號注音“jū”。舊縣志也將其讀為“jū”。上世紀九十年代在下請教原省地方志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四川分卷》主編蒲孝榮教授苴國與葭萌音義,蒲教授亦回答“苴”讀“jū”。
文章稱,《羋月傳》將“苴(jū)國”讀作“chá國”應是名副其實的戲言。再說,如將“苴(jū)國”讀作“chá國”,“苴”就得解釋為“浮草、枯草”,符合當地歷史地理實際嗎?故苴國路、苴國廣場、苴國市場的注音仍應遵從巴蜀史學界、教育界結論讀為“jū”,切不可輕信戲言,以免成為笑柄。